硬底盘,如何压更实 一季度浙江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浙江工业增加值达7512亿元,同比增长7.0%,对GDP增长贡献2.4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工业经济“开门红”,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拼。今年以来,浙江春节保不停、节后抢复工、正月争达产、三月奋战首季红,确保工业各领域齐头并进,底盘更硬。
首先,作为浙江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创新力、带动力越来越强。
在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吉利汽车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内,每9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链主企业之一,吉利带动周边数百家汽车零配件企业落地生根,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这样的发展模式,正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活力所在。“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通过诸如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效率等多种方式,提升区域和集群竞争力。”省经信厅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季度,集群开足马力生产,集群规上高压用电同比增长11.7%,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季度增速首次反超工业面上。
集群的稳定发挥,源自自身实力的不断精进。进入2025年,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起点更高——拥有5个万亿级集群、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营收9.19万亿元。这些家底,为浙江一季度经济发展积累了更大势能。
为推动集群发展,今年浙江还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补短板+锻长板”“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8个+”主要招法,进一步提升集群创新力、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其次,民营经济发展有力,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7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8.5%。
今年以来,不论是科创企业的“强势出圈”,还是“世界超市”的逆势增长,背后的“民企浓度”很高。比如,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一边加速新生产基地投用,一边把国外二期投资计划提上日程;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则忙着准备发布新一代Rokid Glasses AR眼镜。
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浙江民营企业始终冲在研发创新、抢订单、拓产能的前线,成为关键时刻挑大梁的坚强力量。一季度,浙江民营企业进出口1.05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省外贸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至81.1%。
为助力企业发展,今年,省经信厅还把“走进链主企业 服务专精特新”定为年度活动的主题,力争服务链主(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超1000家,让民营经济持续发力。
再者,浙江经济的“尖子生”工业大市大县,积极作为、勇挑大梁。
一季度,慈溪开工的52个项目中,多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支撑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项目,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在诸暨,弘飞空天新型智能无人飞行器研发制造项目等新兴产业项目正加速建设,为当地发展积蓄后劲……
工业大市大县的拼经济劲头,在年初就已显现。蛇年春节一过,全省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在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助企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付出皆有回报。一季度,杭州、宁波稳住大盘、继续向好;绍兴、舟山、台州、温州、湖州、丽水、金华等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45个工业大县表现整体好于面上,20个大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此外,浙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力。
上午还在白马湖实验室头脑风暴,下午便赶到浙能集团兰溪发电公司实地验证……在高校、科创平台与企业间来回跑,这是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的生活常态。
让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关键在于高水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今年初,浙江动作不断。如人才方面,浙江进行企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改革,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人才堵点,尽快释放人才活力。在产业需求上,一季度浙江公布了新一批5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名单,解决长期以来行业内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薄弱和市场失灵的问题,进而让浙江制造业有质的提升。
这些实践探索,让浙江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一季度,浙江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2%、12.3%、10.3%,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一季度浙江工业开门红,稳住了经济大盘。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需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仍然存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面临一定压力。”省经信厅经济运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1至2月,浙江规上工业利润率为3.7%,距离5%左右的正常水平仍有差距。
当今世界,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压实发展的硬底盘,就是浙江经济的确定性。展望全年,工业硬底盘仍要继续压牢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