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潮涌,奋楫前行
在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的当下,浙江需以战略眼光审视银发经济的潜力,以系统思维构建 “银发友好型” 社会生态。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到激活老年消费市场,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到创新银发产业模式,唯有多维度发力,方能在 “银发浪潮” 中驶出高质量发展的 “金色航线”。
盘活“银发存量”,让“银龄智慧”赋能社会发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群体不仅是被服务的对象,更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浙江应打破“养老即养老”的传统认知,构建“低龄助高龄”的代际互助体系,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银龄智库” 专家聘任等机制,让低龄老人的管理经验、专业技能转化为社会价值。例如,可借鉴杭州 “银龄互助” 模式,组织退休教师、医护人员等群体成立社区服务小组,既缓解基层治理人手短缺问题,又让老年人在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鼓励企业开发 “弹性就业” 岗位,为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返聘渠道,让“银发人才”成为基层治理的 “金点子库”。
激活 “银发消费”,让“夕阳市场”释放金色动能。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万亿级银发消费市场正等待破局。浙江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在产品创新上,可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如带健康监测功能的手环、语音操控的家电等,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在服务升级上,打造“文旅 + 康养”融合模式,依托浙江山水“资源,推出候鸟式旅居养老、中医药膳养生等特色项目,吸引全国老年游客;在业态融合上,探索“银发经济+新零售”路径,通过社区老年食堂、线上购物平台等渠道,构建“15 分钟老年消费圈”。
完善“银发服务”,让“养老港湾”托起幸福晚年。养老服务的温度,丈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浙江需以“共富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织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网络。在居家养老领域,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水表、门磁感应等设备,实现安全监测“零死角”;在社区养老层面,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整合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功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服务;在医养结合方面,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建立“病历互通、医保联网”的绿色通道,解决老年人看病难、护理难问题。此外,还需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开展职业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专业+爱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让“夕阳红”在专业照护中绽放光彩。
从养老到享老,变银发压力为银龄机遇,浙江正以创新姿态拥抱银发经济。在老龄化这场时代大考中,浙江定能交出一份既具民生温度、又有发展厚度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