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积累到笔尖生花 杭州六年级女孩的阅读故事
莫同学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阅读
4月22日,杭州时代小学校园读书节的活动现场,一位六年级女生的阅读故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她叫莫佳翎,凭借深厚的阅读积累和出色的写作能力,曾在“茅盾作文奖”中小学征文中斩获小学组一等奖,用事实证明“阅读助力写作”的力量。
莫佳翎的老家在余杭区,从小爸爸就经常带她到良渚博物馆游历,这促使她对良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也由此开启了她对于历史文化类书籍的阅读。
莫同学的茅盾文学奖证书
去年秋季学期,莫同学以《我的古良渚穿越之旅》为题,创作了一篇文章,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千年文明画卷,将对良渚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融入文字。最终,这篇文章在“茅盾作文奖”中小学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小学组一等奖。
“一开始的时候是爸爸对我会有一些阅读要求,后来我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读书。”莫同学表示,按照自己目前的阅读习惯和速度,一般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像《尘埃落定》这样一本约几十万字的小说,一周大概能看完4-5本书,“都是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写完功课剩下的时间就用来看书。”
莫同学家一整面墙的书
莫佳翎的家中,除了有一整面墙专门用来摆放家中的书籍,在她自己的房间里还有三个小书架,也已经放满了书籍。为了避免“新书买重”,爸爸还专门下载了一个“库存管理系统”,用来记录家中的一千多本书籍。
在莫同学看来,阅读书籍帮助她拓宽眼界,让她在思考问题时也更有深度。在最近两年的阅读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本书籍是迟子建所写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书中所讲述的鄂温克族的故事,让她感到身临其境,“后来我还去了内蒙古旅游,去到鄂温克族的聚集地,当时感觉和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有了更多的连接。”
“我觉得她是一个内心很细腻的孩子,善于去观察和搜集,所以她的亲身经历都会变成她写作的素材。”在语文老师曹老师看来,读莫同学的作文,最大的感受是“真实,所有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曹老师告诉记者,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首先离不开的就是保持阅读的习惯,广泛涉猎,看各式各样的书籍;其次就是保持搜集素材的习惯,随时随地将所看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则是千锤百炼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