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主题是:“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Reading,A Bridge to the Future)”。
人类进入AI时代,读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其实一直存在,从读书的本质意义上讲,读书早已不再囿于“书本”而有了更广泛的来源。读书的本质意义是信息的获取,那么听广播、看电视、刷手机……无一不可以作为读书的方式。一直以来,实体书店为何普遍进入下行轨道?并非主要因为人们的读书热情趋冷,而是读书的形式不断更新,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而且便捷。
东汉大思想家王充,少时“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明代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述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古人读书之难,与今人读书之易,可说是相距十万八千里。
DeepSeek大型推理思考模型出世,令“学富五车”“汗牛充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有这些赞誉传统读书人的词儿,一时相形见绌、黯然失色,甚至还有人发出“AI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的疑问。这个疑问,其实不妨就交给AI来回答。DeepSeek警告说:“当人们将读书简化为知识积累的物理过程,实则陷入了工具理性的认知陷阱。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对话时,从未将真理简化为结论的传递,而是通过诘问与思辨引导对方完成精神分娩。读书的本质亦在于此——它不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思维的重构、精神的觉醒与人格的塑形。人类一旦放弃在文字深渊中的艰难跋涉,便会在技术迷狂中失去灵魂的重量。”
AI时代,人类依然需要读书。但与此同时,AI时代的读书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说传统的读书就是读经典,书籍几乎就是真理的化身,那么当读书有了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渠道,也就难免泥沙俱下。培根《论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明智”……凡此种种,在互联网时代都需要加上一个前提:“读好书。”但什么是“好书”呢——畅销书就是好书吗?“10万+”就是好文章吗?读罢让人全身发热的“鸡汤文”真的可以洗涤心灵吗?在“流量为王”成为某些人教条的时代,人类的阅读需要重建一个筛选机制。
这样一个筛选机制,各出版机构首先要负起主体责任,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把那些内容质量不高的书籍排除在外;互联网平台也要建立起相应的审核机制,对那些传播虚假信息、迎合低级趣味的行为“零容忍”;期待国内主流媒体也能打造出“纽约时报书评”那样的金牌栏目,引导公众读书趣向,提高对好书、坏书的甄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