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都不舒服 到底是有病还是没病?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静 通讯员 蔡丽芬 整理

沈连相 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

连续3个月来,50多岁的张大姐一直承受着疾病的折磨:一天跑厕所10多次,腹痛腹胀、身上多处酸痛、焦躁不安伴失眠。检查过胃镜、CT、B超以及血液、大小便,却都查不出问题症结。

前不久,她来到了我的门诊,通过心理评估和分析判断,我诊断她得的是一种叫“躯体形式障碍”的精神疾病。

通过治疗,一周后,张大姐的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从一天10多次减少到5-6次,两周后再减少到2-3次,腹痛腹胀和身上多处酸痛、焦躁不安基本上得到了缓解,失眠问题也改善不少。一个月后,张大姐所有的不适症状均缓解消失,睡眠也完全正常了。

无独有偶。一个多月前,40多岁的刘女士也来到我的门诊。其主要症状与张大姐类似:每天要解20多次小便,特别是晚上,尿频尿急,平均起夜10多次;同时伴有全身酸痛,每天疼痛的位置还不同;失眠,整日心情烦躁不安,做过各项检查,但提示均无异常。完善检查评估,我诊断她得的也是“躯体形式障碍”。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刘女士的小便次数从每天20多次减少到了10次以下,晚上仅2-3次。目前,她晚上睡得安稳了,身上的疼痛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回归正常生活。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以身体症状为“外衣”,实则是心理问题的信号。患者会长期感受到身体不适,如头痛、肌肉酸痛、胸闷心悸、胃肠不适、疲劳等躯体症状以及焦虑、敏感多疑、抑郁、失眠等情绪问题,医学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患者常因医学检查无异常而被误解,甚至陷入“病耻感”与“就医疲劳”的恶性循环。其核心特征有三点——

1.症状真实存在:患者确实感到痛苦,但症状与心理压力、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2.过度关注与担忧:频繁检查身体、反复就医,对轻微症状产生灾难化联想;坚信自己患重病,对检查结果持怀疑态度。

3.社会功能受损: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人际关系。

躯体形式障碍并非“无病呻吟”,而是身心健康的“警示灯”。职场高压人群,情绪压抑、敏感多疑、完美主义、不善于表达情绪的人群,以及更年期女性和青少年学生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若您或您家人长期受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困扰,请及时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帮助。通过适当运动、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多数患者可显著改善症状,重获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