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如何改变校园?杭州200多所学校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郭婧

从AI对话到AI作文批改,再到AI虚拟实验室,4月17日,在杭州市滨江区春晖小学召开的杭州市教育学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年会现场,杭城学校纷纷展示了最新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

当天举行的西子教育改革论坛中,200多所学校的校长们相聚在一起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话题进行了探讨。

5-8分钟就能批改一个班的作文

每一篇都生成细致入微的批阅报告

论坛现场,AI作文批改系统展现了它的惊人实力——快速且细致!

“一个班近40篇作文,一键通过机器扫描之后,5-8分钟就能批改完成,每一篇作文都会生成一份细致入微的批阅报告。”澎致小学一位语文老师打开了手机软件进行操作之后,很快就看见系统生成的作文批阅报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筛查,除了错别字、标点错误都进行批注外,还从文章段落结构到整体布局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路建议,甚至还有润色的例句示范。

她说,老师节省下来大量手工批卷子的时间,可以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除了个性化批阅报告,AI也会直观地呈现出班级作文整体水平和常见问题。课堂上,老师可以依据报告当堂点评、精准指导。

“在AI引领的新时代下,作为教师必须紧跟时代脚步,革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杭州市澎致小学书记、校长徐越说,学校除了引进AI作文批改系统,还打造了AI观课室、建设了AI运动吧……从人工智能赋能到人工智能参与,使AI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角色,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

从心理疗愈到个性化查漏补缺

AI已全面融入学校各个教学场景

作为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学校、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单位、杭州市首批数字教育标杆学校,春晖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田冰冰在论坛上,给大家展示了两张集团数字化管理体系思路的蓝图,从学校组织架构,到教学场景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正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

她说,AI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教学与学习的得力助手,深度融入日常。

比如在春晖小学的心理教室门口有一套特别的设备——AI自助疗愈系统,学生只需轻轻点击屏幕,就能开启一场心灵对话,AI会耐心倾听同学们的烦恼,给出温暖且实用的建议,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同时,AI能从学生细微的情绪波动和行为模式变化中,精准判断学生是否身处心理困境,是否急需外界帮助。一旦捕捉到潜在心理问题的信号,系统便会即刻发出预警。学校的心理老师收到消息后,可以及时迅速地介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与专业支持。

AI还在助力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助学生查漏补缺。在大数据的深度赋能下,学校老师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展开全面归类统计。针对不同类型错误深入挖掘,找到了阻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如知识体系的碎片化、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等。这不仅为老师纠正学生错题提供了精准指导,让教学更具针对性,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避免类似错误,显著降低解题错误率。

将AI融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学生们一起探究“卫生间大改造”

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庆力在论坛上分享了学校如何将AI融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实操案例——学校坚持举办了8年的童玩节,去年进行了“校园卫生间大改造”项目化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首先探究式地寻找校园卫生间里的各种“小bug(缺陷)”,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小调查等,随后通过AI软件,寻找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

“通过多轮的人机对话,学生们慢慢找到原因,并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他说,如果不借助AI软件,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学科知识的限制,而AI打破了这样的限制,比如有学生研究发现,卫生间水箱容量过小,可能导致冲水量不足而产生卫生间异味,“首先这涉及科学知识,其次学生又通过数学的统计,测算出了一个马桶所需要的水箱容量”。

还有学生对不同楼层的学生身高进行了调查统计,然后推算出了最适合的洗手台高度,“在得到这些研究结果之后,六年级的学生还利用AI软件进行了新卫生间的设计”。

他说,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也利用AI系统动态采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从而生成的评价也非常个性化。可以说,AI正有效融入助教、助学、助研、助评这四个教育场景。

AI正在改变食堂菜谱

教育信息化从“有感”到“无感”蜕变

AI正在改变食堂菜谱和学生运动这两大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项目。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校长吴聪慧说,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地描绘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均衡饮食、视力防护这四个方面的数字画像,生成一个指向学生健康的多元化诊断评价系统,“孩子们什么菜爱吃什么菜不爱吃,系统一目了然,这在学校食堂制定菜谱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在画像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引入物联网、AI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化运动空间。在智慧操场,数据收集从“人工录入”变为“自动捕捉”,教学反馈从“延时评价”升级为“即时交互”,运动场景从“单一训练”拓展为“沉浸体验”,这让运动变得更有趣,学生们也从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

杭州市西湖区名苑学前教育集团(总园)园长戴翎则给大家介绍了AI倾听仪,它可以在老师和孩子进行一对一聊天时,帮助老师进行“倾听”,不仅可以文字记录交流内容,还可以通过后台庞大的系统分析判读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如语言流畅度、语句逻辑性等,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针对性辅导。

人工智能的使用要拿捏好分寸

技术的发挥主要是支撑性作用

究竟人工智能技术应该如何更有效地落地校园?本次论坛还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学习技术实验室的董玉琦教授共同分享探讨。

他说,4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育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是大势所趋,但究竟是AI+教育,还是教育+AI,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董教授还跟大家分享了团队最新的实验数据,实验团队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发现,人工智能(AI学伴)的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同时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生的协作能力。

“大家一定要拿捏好AI使用的分寸,可以先小范围实验,确实有效再全面铺开。”他说,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和工具主要还是起到支撑性作用,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