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人住养老院,就是不孝顺吗? 10年,我的10位亲人住进了养老院
二姑妈(左二)去看小舅 记者 江玥 摄
都市快报讯 4月一天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杭州绿康养老院的房间。
养老院的每张床前都贴着一份“自我介绍”,上面写着老人的名字、年纪、病情以及过敏等情况。
“今天身体怎么样?”
4楼的一个病房里,一张轮椅被缓缓推了进来,循着声音的方向,一位躺在病床上插着鼻饲管的老人从窗口扭过头,笑着说:“你精神蛮好嘛。”
对话的两位老人,都是张燕娣的亲人,坐在轮椅上的,是她的二姑妈,80岁,躺在床上的是她的小舅,73岁。
张燕娣66岁,土生土长的杭州人。10年来,她把10位亲人“送进”了养老院,包括公公、婆婆、父亲、丈夫、小舅等。
在她看来,这是许多人在面临亲人老去时的一次艰难抉择。当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遇到现实困境,“医养结合”的政策创新和专业化养老服务,能否破局?
“送我去养老院”
2015年2月,张燕娣的婆婆突发严重脑梗伴痴呆。
“老公没几年就要退休了,但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和公公两个人轮流照顾婆婆。”她回忆,餐餐都要喂饭,还要处理大小便、帮忙洗澡和穿衣服,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两个大男人手忙脚乱”。
“才3个月,两个人都喊吃不消。”张燕娣说,他们联系了几家养老院,都遭到了拒绝,“养老院一看婆婆140多斤的大块头,都说‘噶胖,起码要两个护工搭手’。”
上城区采荷街道芙蓉社区知道了她家的困难,推荐了绿康养老院。
知道婆婆住进养老院后,张燕娣的父亲说,“我也想去住养老院”。
10年前,这位“一生要强”的老人因中风导致瘫痪,“再也不能站起来了”。此前,张燕娣曾多次提出送他去养老院,都被拒绝。
对于住进养老院这件事,老人是有顾虑的。他们觉得,“子女让自己住进养老院,就是在抛弃自己”。
2015年,父亲也住进了养老院,一开始很不适应,“对别人给自己换大便造口袋、擦洗身体不好意思,也害怕叫他做康复训练”。
护工的专业服务,打消了她父亲的顾虑。
“护工的工作还是做得很细的,理发、剪指甲,处理大小便,擦洗身体、抱上轮椅,他们都会做。”张燕娣说。
父亲在养老院住了一年多后,张燕娣去养老院看他,他说“想下床”,“我当他说胡话呢,没想到他真的爬起来了,还在床边站了几分钟”。
老人的改变,让张燕娣觉得,把他送去养老院的决定很正确,“护工的工作,很多都是我们做不来的,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
2018年8月,张燕娣的公公突发脑梗,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后,这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提出了“送我去养老院”的要求。
婆婆在养老院住了两年多,在这期间,公公每周两天,雷打不动地去养老院看她,直到婆婆去世。“婆婆在养老院的日子,他都看在眼里。这应该也是他提出这个要求的重要原因。”张燕娣说。
“公公在养老院走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5年。肿瘤病变后的几个月,他的口腔被血块堵塞,绿康养老院当时的护士长梁霞用手一点点抠出来,一点点给他清理干净,我看了都挺感动的。”张燕娣说。
正是这些细节,让这个家庭与养老院建立起了一份特殊的信任。
“没想到坚持了8个多月”
2019年,张燕娣的老公虞大哥被确诊胰腺癌晚期,医生说,“差不多只有3个月了”。在杭州一家三甲医院做完降黄疸后,医生建议转到下级医院,他选择住进了养老院。
虞大哥60岁,刚住进养老院,动不动就发火。
“阿姨,病人情绪很大时,你不要着急,让我们来安抚他。”护工安慰她。
“挂盐水时,盐水进入身体,冰冰凉凉的,他就发脾气。护工刘霞马上找来一个热水袋给他焐着。”张燕娣说,尿不湿也换得勤。
2019年1月的一个上午,虞大哥吃完一大碗粥,听说院里在举办年会,爱凑热闹的他跟护工提出了想看表演的请求。
“他整个人状态很差,脸都是黑的,我劝他不要去,怕吓到别人。”张燕娣觉得让老公去看表演,有点不好意思。
没想到,护工跑进房间,笑着说:“叔叔,领导批准了,走吧,我推你过去看,年会已经开始了。”
让张燕娣更没想到的是,院长走过来和老公握手,还拍了一张照片。这张合影,也成了他们“珍贵的记忆”。
“当初,他被告知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没想到坚持了8个多月。”张燕娣说,“或许,爱真的会产生奇迹吧。”
听了虞大哥的事情后,2020年,张燕娣的大舅也在生命的最后3个月住进了养老院。2022年,肺癌晚期的二姐夫也住进了养老院。
让亲人住养老院
就是不孝顺吗?
10年来,这个家庭陆续有10位成员先后住进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婆婆、公公、爸爸、妈妈、大姑、老公、大舅、二姐夫、小舅、二姑妈。
“我并不觉得让亲人住进养老院就是狠心或者不孝顺。”张燕娣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亲人们在养老院的照片,“你看,这里有医生,随时可以进行抢救,有护工,提供专业的护理,亲戚们住得都挺开心的。 二姑妈现在入住养老院刚满一年,就说再也不走了,这里就是她的家”。
在张燕娣看来,让亲人住进养老院,“不是抛弃,而是换种方式爱他们”。
张燕娣一家的故事,也是中国千万家庭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
在杭州,每4人中就有1位老人。
来自杭州市民政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27.27万人,占总人口的25.92%;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61.51万人,占总人口的18.42%;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31.8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03%。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一半是失能或者半失能人群。其中,重度失能人数在杭州已超过4万人。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失能老人的数量还在上升。
张燕娣一家的故事,也见证了养老与医养服务的发展。
近年来,杭州一直在努力推进医疗和养老资源有效融合,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截至2024年末,全市建有康复医院16家、护理院(中心)34家。另外,全市还有84家医养结合机构,共有床位21248张。
“活在当下吧。”张燕娣说,等她老到生活不能自理了,也会选择住进养老院,“对我来说,养老院不是生命的终点,是让老人活得有尊严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