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工艺美术博物馆看“洋伞”背后的故事
都市快报
浏览量
春末夏初,街头巷尾阳伞渐渐多起来了,这些色彩斑斓的遮阳好物背后,藏着一段中西文明交流的奇妙故事。
4月18日,“洋阳伞伞——从阳伞到洋伞看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将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亮相,展览持续至10月13日。
本次展览遴选110余件馆藏精品,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舒莲记扇庄、丽水市海归外销瓷博物馆、达子工作室4家借展单位提供的50余件展品,组织了本次阳伞特展,旨在介绍西方阳伞这一种既实用又富有艺术韵味的服饰配饰,也期望通过“伞”这一视角向大家呈现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印迹。
西方阳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帽子、手套等配饰一样都是女性外出必备的时尚单品。特别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西方阳伞形制多样、外观美丽,深受女性的喜爱。由于中西方之间经济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在西方阳伞上还能看到众多来自中国的元素。近代,西方“洋货”输入中国,西方的阳伞化身“洋伞”开始出现在中国,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伞业的发展。在与西方现代洋伞的交流碰撞中,中国传统伞业逐步蜕变,中国现代伞业也由此逐渐发展起来。
西方的阳伞最初是不能收合的,伞面就是一个圆形的平面物体,下面由一根木伞杆和数根短木骨支撑,后来产生了可以收合的伞,但稍显笨重。在西方钢骨伞架诞生后,阳伞的外观获得了明显的改进,朝着紧致、轻便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较多的品种。尤其进入到19世纪以后,女性专用伞的特征逐渐突出,其功能繁多,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从伞面、伞骨、伞杆到伞柄等均有丰富的变化。阳伞作为服饰的配饰,它的很多特征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流行时尚和人们服饰的变化需求而出现的,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无论是靓丽的蕾丝、精致的纹样,还是被时光打磨的伞柄,看似寻常的每一把阳伞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