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天下 印学之门
来到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是许多游客不可错过的必游之处。其中的前山石坊,更是热门中的“打卡顶流”。这座石坊宽2.19米、高3.3米。乍看之下,它与寻常石坊并无太大不同,其背后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始建于1913年,往昔的模样已被淹没在岁月洪流里,难寻踪迹。如今的前山石坊,是1923年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20年重建的。
抬眼望去,石坊门楣上,清代书法篆刻大家张祖翼手书的隶书“西泠印社”四字,笔锋游走间,刚劲与飘逸并存,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更显古朴雅致,仿佛在诉说着印社往昔的辉煌岁月。两侧石柱上,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书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镌刻着西泠印社的历史渊源与重建佳话。石坊右下方崖壁上有一楷书摩崖石刻“渐入佳境”。前山石坊静静伫立在社址的半山腰,承载着印社悠悠往昔,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作为西泠印社的“迎宾之门”,百年来,它始终以独有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慕名而来的访客。人们在此拍照留念,试图将这与历史相逢的瞬间永久定格。
不同于前山石坊的醒目与庄重,后山石坊隐匿于幽处,静谧又神秘。石坊两面都有楹联刻字。北面匾额上清晰可见“西泠印社”四字,虽未署名,但笔锋苍劲有力。两旁石柱上则刻有叶为铭于1918年所题“印传东汉今尤昔,社结西泠久且长”。石坊南面,则刻有上海张文锦所题碑文一则,以及丁上左撰、费龙丁书的“以文会友,与古为徒”对联,传递着文人墨客以印会友、追古溯源的高雅志趣。
站在后山石坊前,举目北望,西边千古风流的西泠桥横跨湖面,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东边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倒映水中,与满池的翠绿荷叶相互辉映,好一派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也深深陶醉于印社深厚的文化氛围里。此时方知,后山石坊为何选择在此驻足——它既是印学的“后山”,更是湖山的“前哨”,让文人的雅趣与自然的壮阔在此交融。而鹤庐其下的小山门,宛如一方精致的画框,将园内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巧妙地框入其中,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卷。三者界定了印社的空间范围,寓意着从世俗步入艺术的过渡与升华。
此刻,春日的阳光正透过稀疏云层,温柔地拥抱屋檐、石板与古树,光影斑驳、岁月静好,园林更显生机与温情。从前山到后山,两座石坊如同一组对仗的楹联,将印社的百年历史谱写成碑。前山之坊,是“开门见山”的宣言,宣示着守护金石的决心;后山之坊,是“曲径通幽”的启示,暗藏着与古为徒的哲思。它们是历史忠实的见证者、文化热忱的传承者,带领观者领略中国文人的铮铮风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