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花边“六边形战士”的进阶之路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孙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浙江75人榜上有名,位列各省区市第一。目前,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总数居全国第一。最近,快报记者采访了萧山花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年90岁的赵锡祥。

赵锡祥展示作品

一百多年前,在萧山东部的坎山镇(今已并入瓜沥镇),从遥远的威尼斯传入的花边技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异地开花,孕育出了“萧山花边”这一世界工艺品之林的“东方奇葩”。

经过一代代勤劳智慧的萧山人的传承和发展,萧山花边在图案、纹样、针法上不断创新,挑花女用一针一线,编织出素雅中见华丽、简朴中见繁复的万缕丝,产品远销国外。据《萧山市志》记载:“在巴西和意大利,人们把萧山花边作为女儿的陪嫁品,花边的多少被视为嫁妆是否丰盛的重要标志。在日本和墨西哥,每逢孩子生日、升学、结婚等喜庆日子,家长和朋友用萧山花边作为馈赠礼品。在摩洛哥王宫里,萧山花边被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元首。”

2021年6月,萧山花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就有一位和萧山花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工艺大师——今年90岁的赵锡祥。

记者去赵锡祥家中拜访的那天,正值春暖花开,老先生戴着眼镜坐在书桌前,正在整理萧山花边的相关材料,他说接下来还打算出版一本萧山花边纹样集。交谈中,他思路清晰,将萧山花边的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老一辈萧山花边手艺人

从威尼斯传入的花边技艺

在萧山千年古镇落地开花

湘湖一叶舟,问史八千年。萧山历史悠久,千年古镇坎山镇,位于萧山区东部的龛山西麓。古时坎山濒临钱塘江南岸与江北的赭山对峙如门,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钱塘江主流改道赭山以北入海,龛山以北大片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地,大批乡民在这片沙地土壤上以种桑养蚕、植棉种麻为生,成为著名的“桑蚕之乡”,也是丝茧和棉花的集散地。

清末,随着通商口岸和商埠的开放、洋工厂的开办,欧洲货商和西方文化随之而来,男耕女织的坎山镇因此得以成为萧山花边的发祥地。

赵锡祥介绍说,萧山花边算起来已有106年的历史了。1919年,沪商徐方卿和四个意大利天主教修女首次将花边技艺带到坎山镇,首批招收了24名女工开办学习班,由修女们手把手教她们花边的技法。萧山花边最开始的时候也叫“威尼斯花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作“万缕丝”,正是由意大利语威尼斯音译而来。

后来,瓜沥同善社组织了第二届学习班,聘请教师免费向本乡妇女传艺,共培养了七八十个挑花女工。此后,花边技艺就开始在乡间妇女之间相互传授,嫂子传给小姑子,姐姐教妹妹,1949年前,萧山花边的织造女工数量达到了将近2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花边的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当时,整个萧山花边的个体户有三四十家,其中以坎山镇最多。1955年开始,萧山先后组建了5个花边生产合作社,生产开始纳入国家计划,产量逐年提高。1965年,萧山花边产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了13倍。为适应萧山花边业的迅猛增长,1970年萧山县花边专业联社及7家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萧山花边厂。至此,整个萧山区域都有进行花边生产,最旺盛的时期,萧山有20多万名挑花女工从事挑绣花边。

当年,萧山家家户户的女子几乎都会挑花边,姑嫂姊妹也经常聚在一起做花边。赵锡祥回忆说,那时候农村里会挑花边的姑娘不愁嫁不出去,挑得好的能手一天能赚7毛钱,而当时一个精壮男劳力一天可能只能赚5毛钱。一个男人能找到一个会挑花边的女子组成家庭,日子可以过得相当温馨。

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花边

美院深造后从事花边设计

萧山三面濒临钱塘江,江水滚滚东流,萧山人靠肩挑背扛,在江边围垦50多万亩滩涂,“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刻入一代代萧山人的骨血。在赵锡祥身上,也能感受到萧山人这种拼搏精神。

16岁那年,赵锡祥开始跟从经营花边作坊的父亲学习花边。那时候需要走家串户地发花边图纸、原材料,再验收花边、付工钱。赵锡祥回忆说:“最开始我就是花边业务员,也叫收发员。这个工作在当时来讲很辛苦,几乎像是邮递员,得一家一家去跑,一般10天为一个周期。”

赵锡祥每次早晨从坎山出发,一走就是五六十里路,到天黑才能回家,中饭就靠自带的香糕或者到小店里买点饼充饥,“那时候要是给我一辆自行车,肯定比现在有‘宝马车’还高兴”。

正是这段深入田野乡间,给挑花女工收发花边的经历,让赵锡祥得以真正从源头认识到了什么是萧山花边。1958年,当地撤销5个花边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萧山花边合作工厂。为了加强设计队伍、培养新生力量,23岁的赵锡祥被抽调到了设计室工作,从此成为了萧山花边的一名设计员。

萧山花边的制作一般有设计、刷配、挑绣、整烫四道工艺,赵锡祥说:“设计,可以说是萧山花边最主要的一个技术部门,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一个设计人员,没有七八年时间是培养不出来的。”赵锡祥调到设计室工作4个月之后,当时正逢国家商业发展出口创汇的时期,带有实用性的萧山花边在当时的西方国家比较受欢迎,为了使设计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有更好的市场,因此要提高设计队伍的水平,当时赵锡祥由单位保送,进入了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深造。

在美院期间,赵锡祥学习了美术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花卉写生、图案临摹、图案设计等。他说:“这两年的时间对我而言非常关键,也很重要。从美术的角度提升了我的视野,对艺术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我也会经常去参加一些美术展览会、产品展销会,进而为之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赵锡祥一直从事花边设计,从设计员到设计室主任,再到技术部门负责人、萧山花边厂技术部副厂长,后又担任了几年厂长,一直干到1996年退休。

参加近百届广交会积累经验

练就萧山花边“六边形战士”

从业74载,赵锡祥认为自己在工作上比较成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从做业务员开始,对花边工艺的实践知识了解透彻;另一个是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深谙国际花边市场的需求。

萧山花边的设计,不仅仅是图案设计,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掌握针法的应用。就好比一幅同样大小的花边,牡丹花比菊花多了一个小花苞,花瓣是复瓣,叶子的片数有多有少,这些光轮廓线的扣边就要复杂很多,时间就是成本,绣工不一样,一朵花的工时可能就相差一个小时。再比如萧山花边有个针法叫“串线”,适合形状比较简单的块面,如果这个针法用来绣叶子就斜了,不好看,挑花女工往往就不愿意做。赵锡祥说:“花边的设计先考虑图案好不好,然后还要考虑用什么针法。35种针法,有难有易,很有讲究,如果针法不对,既影响美观也影响成本。针法布局得好,妇女抢着做,反之就没人愿意做,这里面就牵扯到设计的水平。”

此外,作为工业代表,赵锡祥一生参加过近百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五六十年代不像现在,当时想要出口商品,要通过每年两届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当时去谈生意的是外贸公司的外销员,我负责帮他们整理资料,我在花边社当过两年会计,那时候白天签了订单,晚上我就帮助外销员一起算合同金额,可以说是他们的得力助手”。

赵锡祥也和外销员交流花边市场行情:“今天你和意大利商人谈的时候,他们对我们的商品有什么意见?他当时摇头,是因为色彩不好,用工不好,还是图案喜欢的,就是成本太高,价格不满意?”

通过近百届广交会积累的经验,赵锡祥成了萧山花边国际贸易市场的“情报员”。他非常了解国外商人对产品的态度,在价格、色彩、图案、纹样、工艺特点方面,各有哪些忌讳、哪些喜好。

可以说,正是凭着一腔热爱和执念,凭着萧山人骨子里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赵锡祥从花边收发员到设计员,再经过一届届广交会的反复锤炼与精进,一路进阶成为了萧山花边的“六边形战士”。此后,他设计的作品在广交会上外商成交率平均达到75%,成为抽纱刺绣行业内之最。

设计“西湖全景”大型窗帘

“单件销量之王”出口50余万套

在赵锡祥设计过的萧山花边作品中,有很多有纪念和收藏意义的重磅作品。

比如大型万缕丝窗帘作品《西湖全景》。1972年,为了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萧山花边厂接到任务,为笕桥机场的贵宾接待室设计制作沙发靠垫和一幅窗帘。其中这幅大型纯手工万缕丝窗帘,长18.4米,宽5.6米。当时为了这幅作品,全厂调动了最精干的力量,花工之多,绣艺之精,题材之新,都是前所未有。

作为设计者的赵锡祥,从一开始就认为,窗帘的构图不能用萧山花边传统的手法,考虑到窗帘本身要有透空感,不适合用大面积的花卉题材去填满,于是决定以西湖全景为整张窗帘的主题。赵锡祥花了7天的时间到杭州写生,收集素材,作品分为前景(浮萍、荷花、垂柳)、中景(三潭印月、游船和平湖秋月)和远景(断桥、南高峰、北高峰),参差别致,引人入胜。据说整张窗帘制成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听完陪同人员的介绍后,惊叹地称之为“世界花边之冠”。

说到“单件销量之王”,要数《5801万缕丝全雕镶边》。这件作品创制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工艺上是萧山花边与台州全雕精工垫绣的结合。以万缕丝的“虚”衬托垫绣的“实”,图案中的葡萄粒粒饱满、串串晶莹,玫瑰、菊花惟妙惟肖,体现出浮雕艺术效果。这件5801一出样之后就非常畅销,客户都竞相订购,直到现在依然是盛销不衰的王牌产品,累计出口50余万套。

赵锡祥说,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2016年创作的《特重工万缕丝真丝全雕镶边床罩》。“万缕丝里很多工种,其中绣线特别细,图案特别细腻,使用最难针法做的,叫‘特重工’。当时萧山20万个挑花工,会做的也不过五六百人,现在能做出特重工万缕丝的人年龄都和我差不多了。”

采访中,老先生从盒子里取出这件珍藏的作品,并嘱咐妻子先把手洗干净,再将作品展开。“这件作品光设计就花了半年时间,每一个局部都做了仔细的推敲和构思。从题材上,我把萧山花边的所有纹样题材都集中在这里面,你仔细看,有牡丹、玫瑰、月季,菊花,还有葡萄、梅花、桂花籽,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其次,萧山花边的面料一般都是用麻布,但这件作品是真丝中的重磅双绉,绣线也是真丝绣线,垫绣的葡萄、菊花叶都有浮雕的立体效果,看起来栩栩如生。我还将萧山花边的35种针法,结合台州真丝绣艺的10种针法全部应用其中,整张作品共45种针法,对后人的研究、学习、探讨都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这次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锡祥感到很荣幸,同时也认为这不是句号,而是逗号。“我是萧山花边的发展见证人、参与者,我不希望在我这一代看到它消亡,我更有一种责任,要把萧山花边这一工艺传承好。我认为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小范围之内保证它不失传。”

赵锡祥说,萧山花边的传承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他有和徒弟成立一个萧山花边传承创新孵化基地项目的想法,不定期招收学艺人员,从设计、制作、创新方面分期分阶段培养,鼓励更多感兴趣的人来接触、学习萧山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