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遇见AI: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唐丽莉

4月10日,一则“父亲离世前对AI说‘我要去世了,豆包’”的新闻登上热搜。在陕西西安,一位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AI坦言自己即将离世。这段特殊的对话,不仅展现了科技与情感的交织,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陪伴与沟通的深层思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奔赴城市寻求发展机会,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让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承担起全方位的情感支持功能。不少老人将AI作为主要倾诉对象,科技被寄望于填补这一空缺。

在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名为“裴裴”的机器人能在10秒内生成数字分身,成为老人们的“知心好友”;四川大学研发的“小鹤”机器人,可讲30种方言与老人畅聊两小时。这些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孤独的心灵提供了暂时慰藉。然而,当AI通过多模态情感大模型精准捕捉人类情绪时,我们是否正在用数据编织新的情感牢笼?

人民网三评“AI伴侣”指出,过度依赖AI伴侣可能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退化,甚至陷入算法操控的情感幻觉。AI虽能模拟人类情感反应,却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的本质——它的“陪伴”始终是算法驱动的简单模仿,而非源自内心的深层共鸣。它无法像子女那样,在病床前为老人轻轻擦拭额头的汗珠,无法用一个深情的拥抱给予老人力量。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重新唤醒传统孝道文化的活力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社会可以加大对孝道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到陪伴父母、关爱老人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也可以考虑推出更加人性化的工作制度,给予员工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同时,由社区搭建互助平台,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空巢老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从根源上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此外,在发展AI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时,也需要更加谨慎地考量伦理边界。不能仅仅将AI作为解决养老情感问题的万能钥匙,而应将其作为辅助手段,与传统的家庭关怀、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比如,开发并推行能促进老人与子女远程互动的智能设备,让即使相隔千里的家人也能通过科技实现紧密的情感交流。让AI真正成为连接亲情、打破时空隔阂的桥梁。

未来的养老图景不应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响;银发与AI的相遇将不再是孤独与无奈的象征,而是描绘温馨晚年的多彩画笔。让每位老人都能在数字时代感受到希望与温暖——这不仅是对老龄化社会的回应,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