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校长信箱”为何翻红?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胡鸿 章翌 通讯员 赵颖

书信正在以“校长信箱”的形式在当代校园翻红。

“校长,您好,我想知道写作业的意义在哪里?”之江第二小学的校长信箱内,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本学期开学后,该校开通校长信箱,1个月来已收到200多封学生来信。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即时通讯发达的今天,校长信箱这个看似“老套”的校园管理方式,如今又成为“新宠”,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学生们写信想告诉校长什么

这几天,之江第二小学校长华亚妮整理学生来信中发现,200多封书信形式各样,内容五花八门,可以说是“童言无忌”了,其中分享感受、提出建议、表达困惑约各占三分之一。

感受方面的信件内容集中在分享快乐的心情,例如“我非常快乐”“当上组长了”“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建议为主的信件集中在校务管理方面,例如“及时给护校河换水,再多养点鱼虾”“植树节开展全校植树活动”等;困惑方面的内容集中在学生个人不同的喜好上,“为什么课间要跳排舞?”“下课15分钟能不能再长一点?”“有个同学老是喜欢来追我”等等。

同样的情况在杭城不少中小学里发生。在杭州市景汇中学,校长许棣特意将信箱挂在办公室门口显眼的位置。“之前有学生找不到信箱,会将信往我办公室的门缝里塞,所以这学期我们更换了位置。”许校长还同步配发“真情告白”,“在任何时候、因任何事情、就任何问题、由任何人——都欢迎给许棣留言,我时刻在校、在此、在您身边”。

效果也出乎意料地好,许棣收到的信越来越多。考虑到学生们对食堂的意见建议特别多,学校做出细分,加设了一个“你吃你说”的学生用餐反馈信箱。

在建兰中学教育集团江城中学,老师们发现开学一个多月以来收到的学生来信数,超过了去年一年的总数。

信箱的大受欢迎给校长们传递了一个共同的信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敢说,也越来越愿意说。

反馈及时让学生感到“神奇”

记者发现,“翻红”的这批校长信箱有一个共同点:来信及时得到反馈。

在推出信箱的同时,许多学校也考虑到了学生的担忧和顾虑,许诺“一定迅速回应”。大学路小学在启用校长信箱前公开表示:“别担心,校长信箱超级靠谱!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信件都会被认真对待,并且迅速给你回应。”该校校长李雪慧说,自己每隔两三天就会去看一次信箱,这些信件有的交给学校相关部门落实,有的就直接找孩子当面沟通。

建兰中学教育集团江城中学校长黄展说:“学生的每篇来信我都会仔细读完,还要形成处理反馈单,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上。”她举了个例子,有学生希望整改卫生间环境和伞架照明,她第一时间转交给了学校后勤部门,给伞架加装声控感应灯,也增加了厕所的清洁频率。碰上匿名的来信,她会通过学校晨会等渠道公布改进进度和处理结果。

公益中学食堂门口一块大白板,则是校长信箱的另一种变体,上面留下了学生们的各种“吐槽”:“有饺子吃吗?”“来点意大利面。”留言的边上是相关负责人的手写“旁批”:“意大利面下周加量”“味道淡了,下次改进”“下周安排”。有学生告诉记者,有一次自己写了“想吃土豆黄焖鸡”,没想到一周后就吃上了。

“在及时反馈的同时,学校摒弃了便捷的电子邮箱等互动形式,选择用纸质书信等传统方式互动,在提升仪式感的同时,也让校园更有温度。”看到那封询问“写作业的意义”的信后,华亚妮第一时间就给学生回了信,信中她结合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告诉学生适量作业的积极意义,并在第二天就把信件交到学生手中。

之江第二小学的信箱每周四开一次,一周之内所有信件都会得到回复。校长的回信速度以及反馈,让学生们很惊喜。高年级学生金若曦说,自己连续两周投递了两封信件,“第一封是反映校园大厅的地贴贴错了,没想到当周就纠正了。第二封信是建议将失物招领处无人认领的衣物送给山区孩子,没想到过了几天学校就采纳了。这信箱太神奇了!”

来信数量越来越多,“除了我自己回信之外,学校管理层以及相关老师都参与了进来,全力做好反馈工作。”许棣说,这样的良性互动逐渐成为一种校园常态,“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我们会跟学生面对面地深入了解并给予解决。”

“翻红”背后藏着学生成长的秘密

校长信箱,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为何这两年又重新受到关注?

提及“翻红”的原因,有校长分析,是缘自学生成长的需求。“学校很早就有过校长信箱,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后来互联网普及之后,学校也尝试开设过电子信箱,包括现在也有家校沟通的网络通道,但是我们始终觉得纸质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更适合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不少校长认为,见字如面,手写信的意义和情感是无法替代的。书信这一传统载体通过制度化回应,让孩子有了自主性、胜任力与归属感。孩子可在校直接表达,不需要通过家中电脑、家长手机等途径进行“中转”,这种自由的状态、自信的心态,是眼下不少孩子所看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校长信箱已从沟通工具升级为学生心理成长的纽带。

在校长们看来,提建议、吐槽等这些听似“刺耳”的声音,是积极的信号,“我们可以听到学生发自内心表达的真实想法,从而实现管理上的共治。虽然有的建议没被采纳,但是学生觉得得到了尊重与爱护,也为他们建立了表达的自信。”李雪慧表示。

也有校长提到,学生的这些成长特点与父母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现在的家长多是‘80后’‘90后’,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自己的表达欲望强烈,而且也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

“校长信箱给了孩子们一个畅所欲言的通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华亚妮说,她还收到一名一年级女生给她写的信,信中有一句话:“华校长,你带领着我们长大,谢谢你。”华亚妮说,自己当时觉得特别幸福,马上回信感谢她。当她将信转交给女孩的班主任时,班主任告诉她,这是一名性格内向到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的女生,这次能主动给校长写信,让大家都非常意外。得到回信的鼓励之后,这名女生开始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性格也活泼了不少,这一变化更让家长喜出望外。

【专家点评】

“慢”下来的书信 让每个声音都被郑重倾听

屠筱青

(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儿童发展与教育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聘讲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人类发展博士)

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校长信箱的复兴不仅因其提供了学生反馈的渠道,更在于它构建起支持性教育生态,契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层需求。一封改变内向女生的短信,恰是教育最美的注脚——在即时通讯时代,慢下来的书信,反而让成长的声音更清晰。

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支持性教育生态。在这里,每个声音都被郑重倾听,每个行动都被赋予改变的力量。就像植物需要阳光、水和空气,当学校用制度化回应搭建起信任的桥梁,教育便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成为双向的能量交换。

校长信箱的复兴绝非复古情怀。它精准击中了新一代学生的三大心理需求:自主选择的掌控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被师长重视的归属感。

那些塞满信件的小木箱,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预示着一种教育范式的转型:在算法推送充斥眼球的时代,或许唯有笔尖划过信纸的温度,才能真正抵达成长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