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件的防晒衣,哪来那么多“黑科技”?10倍价差背后,这些参数才是关键!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高瑞怡

“这件防晒衣叠起来比手机还小,放包里完全不占地方。”4月7日,市民李女士正对着一件掌心大小的防晒衣啧啧称奇。随着气温攀升至30℃,防晒衣、防晒袖套、遮阳帽等“硬防晒”装备悄然成为春季最热门的“防暑刚需”。

大品牌“卷”起防晒服

面料、成分“各显神通”

在迪卡侬运动用品超市,记者发现,不论是售价59元的快干防晒衣、79元的防晒遮阳帽还是99元的男士防晒夹克,都选择了氨纶与晴纶混纺的面料,UPF50+,日光紫外线UVA阻隔率高于95%是其主要卖点。

“肤感很轻盈,穿在身上几乎没有重量,特别舒服。”市民王先生试穿后评价道,“后背的蜂窝状透气孔设计很特别,就像开了扇小天窗,透气不闷汗,比运动T恤触感还好。”

在优衣库儿童用品专区,一款斗篷式的防晒衣,备货量高达8500件。工作人员透露:“上周有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同款一下就卖出了300来件。”“这件衣服不仅UPF100+,还通过了3A级抗菌认证。”正在选购的张女士检查着吊牌上的检测报告,“孩子长得快,聚酯纤维的面料要比纯棉衣物耐穿,打理起来也更容易。”

除了专业防晒品牌和户外运动品牌,近年来,以优衣库、太平鸟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开始在防晒服饰的赛道里“分一杯羹”,主打“防晒因子”“原纱面料”“凉皮技术”等新概念令人眼花缭乱。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谓‘防晒因子’,其实是在纺织过程中添加二氧化钛颗粒,通过反射和散射紫外线,实现物理防晒。”而凉感技术则仰赖于合成纤维的面料结构,“好的合成纤维更具疏水性,就像在皮肤表面安上了无数导流槽,能让汗液蒸发速度大大提升,从而带走更多热量,体感更加凉爽。”

价差10倍的背后

认准UPF、UVA两项参数

根据国家标准GB/T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只有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大于40,且UVA(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的,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记者走访下线门店发现,主流品牌防晒服饰普遍能做到UPF50+、UPF100+,日光紫外线UVA阻隔率在95%~96%。

在某电商平台,一款自称某品牌同款防晒衣售价19.9元,宣称能做到UPF190,UVA更是高达98%。记者扫描商品详情页的“检测报告”,却显示“报告已作废”。“目前市面上面临着小品牌代工厂低价竞争,大量‘白牌’商品鱼龙混杂,所谓‘代工厂’更是真假难辨。”业内人士表示,“建议消费者选择产品过关的成熟品牌,并每季度更换新品,避免因长期使用、重复水洗导致的防护性能下降。”

2024年,蕉下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提出用UPF数值、紫外线阻隔率、凉感系数、透气率、克重、耐洗度6项指标,作为衡量防晒衣性能是否合格的参数。

对此,“什么值得买”服饰行业负责人项文碧表示,“凉感、抗菌、防风等概念都是近些年防晒服品牌推出的新概念,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UPF大于50的产品对于日常活动来说已足够。”该平台数据显示,以“防晒”为关键词的商品交易中,60~200元价格带成交额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