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边这批史前文物 来自中国龙文化起源地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余夕雯

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与红山民俗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粟黍之源 文明曙光——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在湘湖边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进行。

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部山区,西南为燕山山区,西北为七老图山,南部为努鲁尔虎山,东部与东北平原相连。地貌三面环山,中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类型复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文明。

约90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聚落;约8000年前,这里已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约7000年前,这里已由刀耕火种过渡到了原始农业阶段,并出现了龙的形象,成为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五六千年前,这里已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四五千年前,这里进入了早期的城邦式原始国家,并出现了与中原地区同等发达的等级社会制度与青铜时代文明。

2001-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通过浮选法获得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检测发现距今8000年左右。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目前所知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旱作农业,通过北方草原通道自东向西传至欧洲,比中欧地区的谷物早2700年,是草原丝绸之路之前的旱作农业传播。

展览聚焦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明,展出184件(套)文物,涵盖陶器、玉器、石器等类别,系统呈现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揭示西辽河先民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共分为三个篇章,“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辽河源的文明印记”“交流互动 汇聚融合”,重点展示六种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中石器、陶器和玉器的经典器型。亮点展品包括红山文化陶塑人像、小河沿文化双孔石刀、兴隆洼文化环状玉器等。

展览将持续至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