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之难”呼唤基层治理“躬身入局”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高心怡

近日,杭州某街道工作人员“卧底”送外卖,亲身经历骑手生活后撰写的调研报告引发热议。这历经两个月的“角色扮演”,不仅揭开了外卖行业生存现状的一角,更以躬身入局的实践,为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提供了新思路——脱下“制服”,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才能感知那些被数据和报表遮蔽的群体需求,触摸真正的民生脉搏。

从“政策悬浮”到“脚沾泥土”,治理精度在骑手的电瓶车上校准。该街道工作人员之所以“卧底”骑手,起源于街道所设立的小哥驿站使用率不高,其中的充电宝、微波炉等设备闲置。工作人员“卧底”送外卖后发现,骑手送外卖真正的痛点在于与大数据算法的争分夺秒,因此轮胎一爆胎或者电瓶车电量耗尽,就可能导致全天收入归零。基于此,街道推出的“维修换临时车”“商圈布局换电柜”等服务,正是街道工作人员通过“沉浸式调研打破了数据报表的扁平化认知,进而实施的精准措施,措施不再悬浮于表面,真正实现需求导向,用脚沾泥土打磨出基层治理的颗粒度。

从“管理本位”到“共情优先”,服务温度在算法的裂缝中升温。“12元的失误赔偿”“人安全最重要”两种极端的体验让街道工作人员深刻意识到,骑手一定程度上被困于外界对其职业的偏见,所需要的可能更多地来自社会的理解。而当街道管理者摘下口罩,坦然面对骑手身份,街道管理也不再是一味单方面“施予”,而是构建双向关怀,协商专用停车区,减少违停冲突等,基层治理的对立也在角色转换之间消弭,骑手在公共服务中拥有了“被看见”的尊严,公共服务的温度也在此落地。

从“单向管控”到“多元共生”,改革力度在规则的重构中突围。本次街道工作人员的“卧底”,其更多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基层治理主体的单一性。街道工作人员躬身实践,以骑手的身份搭建起政府、骑手、平台、商家的桥梁,与商铺合作打造骑手友好型街区;通过上级部门,推动平台规则的优化等等,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的模式,直指基层治理的深层命题:在平台经济主导的当下,唯有激活多元主体,才能破解“骑手困在系统里,治理困在部门里”的僵局。

本次街道工作人员卧底骑手,探索揭示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基层治理应摘下“身份标签”,用脚步丈量。当更多管理者愿意以“骑手的膝盖”丈量城市温度,以“爆胎的焦虑”反思制度缺陷,基层治理才能真正抵达“人民性”的彼岸。唯有躬身入局,共情群体的难点,才能真正诠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