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套中套”:走出网络平台的商业迷宫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唐丽莉

当欧洲杯的欢呼声穿透屏幕,当温网的白线划破夜空,爱奇艺体育平台的用户却在付费界面陷入焦灼。开通首月5元的“爱体育会员连续包月套餐”后,若想观看欧洲杯以外的温网赛事,还需再花68元购买“温网赛事通套餐”。这并非某个用户的偶然遭遇,而是3.2亿体育直播用户共同面对的困局。

3月15日,《体坛报》发表了《付费看赛事直播被“套路”了?律师:用户维权有途径》一文将体育赛事直播平台的会员收费乱象推至舆论中心。揭开了体育直播平台“会员套会员的层叠陷阱——平台以“细分服务”之名,行“重复收费”之实,最终让用户陷入“付费迷宫”,进退两难。然而,体育赛事直播平台的这种“套娃式收费”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在互联网经济的诸多领域,“套中套”的收费模式早已屡见不鲜。从视频平台的“基础会员+单片付费”,到音乐平台的“普通会员+无损音质会员”,再到电商购物的“会员折扣+付费邮费”,类似的套路层出不穷。

那么,平台为何热衷于这种“套娃式收费”呢?究其根源,是互联网经济“流量变现”的路径依赖在作祟。一方面,资本压力倒逼“盈利焦虑”。以体育赛事直播为例,版权费用逐年攀升,平台为摊薄成本,只能将压力转嫁至用户。然而,这种简单叠加收费项目的方式,实则是饮鸩止渴。会员收入增长的同时,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却不断下降,用户流失风险加剧。另一方面,技术垄断助长了“割韭菜”心态。赛事直播等节目具有强时效性和独家性,平台凭借版权壁垒形成“技术护城河”,用户不得不接受“付费规则”。这种“挟内容以令用户”的思维,本质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再者,监管滞后纵容了“灰色操作”。当前对互联网会员服务的规范多停留在原则层面,缺乏具体约束,平台常以“最终解释权归我方所有”规避责任,用户也因维权成本高而被迫妥协。

面对如此困局,破解之道在于平台、用户、监管三方合力,构建更健康的商业模式。

平台需回归“服务初心”,重构会员价值体系——基础会员覆盖大众内容,高阶会员提供定制化服务,如多视角直播、数据分析等,让付费与权益清晰对应。用户也应强化“理性消费”意识,善用法律武器维权。若平台隐瞒收费规则或强制捆绑销售,用户可向消协投诉,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主张合同无效。监管则要织密“制度之网”,遏制平台无序扩张。2024年中央网信办“清朗·优化网络消费环境”专项行动已明确要求,重点整治“虚假宣传、诱导充值、自动续费陷阱”等问题。下一步应继续细化规则,如要求平台在首页公示收费结构,禁止“会员专属广告”;对频繁投诉的企业启动“黄牌警告”机制等等,倒逼行业自律。

平台收费乱象,看似是商业模式的争议,实则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深层命题:如何在市场活力与用户权益间找到平衡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亦强调“规范数字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要求治网思维从“包容审慎”转向“精准施策”。一方面,以法治刚性划定平台行为红线,明确“会员服务”的定义、收费上限及违约处罚标准;另一方面,以技术手段赋能监管效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平台违规行为,实现“以网治网”。当企业不再将用户视为“流量数据”,而是“价值共创者”,才能真正摆脱“套娃式收费”的短视陷阱,在数字经济大潮中行稳致远。

体育赛事直播的“付费迷宫”,是一面镜子,照见平台经济的功过得失;更是一把标尺,衡量数字时代的治理水平。唯有以用户权益为锚点,以法治监管为舵盘,才能引领互联网经济穿越利益迷雾,驶向更广阔的蓝海。毕竟,用户的每一次点击与付费,不仅是为内容买单,更是对平台乃至整个数字生态投下的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