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宽容还是无奈?“隔夜柠檬”风波下的反思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唐丽莉

今年3・15媒体曝光了蜜雪冰城使用隔夜水果切片后,舆论场并未掀起预期中的讨伐声浪,而是出现了“网友反向辩护”的奇观。社交媒体上,“四块钱还要什么自行车”“隔夜柠檬总比科技柠檬强”等评论刷屏,甚至有人霸气“护短”:“雪王,这次请你站在我的身后。”这场争议的吊诡之处在于,食品安全这一“高压线”,在蜜雪冰城身上似乎失了效。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蜜雪冰城以极致性价比构建了“普惠”人设,四元一杯的柠檬水早已成为“打工人”日常生活的情绪锚点。其次,从“老坛酸菜脚踩腌制”到“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此类乱象稀释了人们对“隔夜水果”的反感。消费者直言:“如果柠檬片隔夜就是‘黑料’,那某些餐厅后厨简直是‘魔窟’。”最后,网友的宽容更像是一种“失望性自我保护”——当高价品牌屡屡暴雷时,保住一个“虽不完美但可及”的平价选择,成了某种无奈的利益权衡。

然而,“低价滤镜”并不能让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视而不见。围绕蜜雪冰城展开的这场风波揭开了当前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些问题。比如标准模糊下的“灰色地带”。我国《食品安全法》虽明确禁止使用腐败变质原料,但对“隔夜水果”“预制饭菜”这类模糊地带缺乏细化规定,这些监管盲区让企业有了操作空间。一些地方的日常监管也往往只是“看标签、查台账”,不够深入细致。

此外,部分企业为压缩生产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抱着“不出事就行”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在某些企业看来,要想赢得公众好感,无需做到最佳,只要比竞争对手少犯错就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蜜雪冰城所谓的“豁免权”,不过是消费者在无奈之下,用钱包投出的“痛苦最优解”。

面对这些棘手难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从制度层面构建系统防线。一方面,要织密监管网格。对餐饮企业,要推广“明厨亮灶+信用积分”管理,破解监管力量不足难题。另一方面,要激活“技术赋能”的治理效能。建立食品溯源链条,以蜜雪冰城的柠檬为例,实现水果切片“从田间到杯口”的全流程存证,将事后追责转变为过程管控。再者,要强化“协同联动”的制度合力。构建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多方协同的监管网络。市场监管与卫健部门在日常巡查、专项整治等工作中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制定行业内部激励与惩戒机制,督促企业自我约束;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积极收集消费者反馈,及时将问题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主体协同发力的良好监管格局,真正从制度层面为食品安全打造坚不可摧的系统防线。

四元一杯的柠檬水,映照出食品安全治理的复杂图景。网友的“宽容”不应被误读为对问题的妥协,而应视为对治理升级的倒逼。当有一天,消费者无需在“科技狠活”和“隔夜柠檬”间艰难抉择,我们才能真正筑牢“舌尖上的安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