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植“绿”正当时
三月春风里,新绿萌发时。“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在3月12日这天,全国各地掀起爱绿护绿实践热潮。实际上,植树节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节日刻度,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当我们要跳出具体的植树环节来看植树节,或许会发现新的内涵和深意。
植下一棵“生态树”,筑牢文明基因的常青根脉。浙江安吉余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河北塞罕坝林场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探索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模式……这些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播种生态理念,推进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之花处处盛开,每个人都不能“落下”。各行各业都要将推进生态当作自己的职责,自觉将生态文明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全民环保的行动体系。同时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共同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的“希望之苗”,引导孩子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者、实践者逐步成长为传播者、推动者,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生态文明教育的耀眼光芒。
植下一棵“奋斗树”,培育砥砺初心的挺拔躯干。“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时光荏苒,焦裕禄人虽远去,但他推广种植的泡桐已成为兰考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古琴鸣奏绿色新声;谷文昌立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十四余载带领干群“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终将荒漠化东山岛披上绿装;杨善洲银发扎根大亮山,廿余年育成5.6万亩林场,用年轮刻写“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赤子丹心。焦裕禄的泡桐树、谷文昌的木麻黄、杨善洲的华山松,在这一棵棵扎根基层的“奋斗之树”上,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这样的精神纹理:以脚步丈量责任,以韧性对抗浮躁,以实干诠释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当传承先辈精神,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躬耕不辍付春华,木铎之心待秋实,在平凡的岗位上精耕细作,用经年累月的勤勉奋斗浇灌出福荫后人的事业绿洲。
植下一棵“创新树”,舒展永续发展的繁茂枝叶。从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这些“科技之树”的蓬勃生长,昭示着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创新神经元”,共同构建“人人都是绿色创客”的社会生态。从垃圾分类的智慧驿站到屋顶光伏的民资入局,从共享单车的碳足迹计算到生物降解材料的研发应用,14亿双手共同驱动绿色创新的齿轮,“骑行打卡换树苗”“旧物再造艺术展”等民间智慧必将催生新的生态范式,使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每个人的生活场景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汇聚成“众人植树树成林”的时代浪潮。
当春风再次唤醒沉睡的枝芽,我们分明看见,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文明的根脉正在持续深扎,砥砺奋斗的躯干正在向上挺立,创新发展的枝叶正在不断舒展。这场生生不息的绿色接力,既是对“美丽中国”的深情注脚,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