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文科衰亡论”掩盖了真问题
近日,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复旦即将推行“教育教学3.0版”改革计划,文科招生比例从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同时扩大新工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先进领域,组建6大工科创新学院。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惊呼:就连“文科重镇”复旦都要压缩文科了,文科是不是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一时间,“文科无用论”“文科衰亡论”甚至是“文科消失论”都纷纷“登台”,“文科”的命运成为热议焦点。
首先要说明的是,高校调整专业安排是常规操作,单从一所学校的一次调整无法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比如,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7月31日,当年有19所大学发布相关公告,撤销或暂停招生的专业共计99个。其中,工学门类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那么,工学或者管理学、理学为什么没有被传出“无用论”或“倒闭潮”?
再看另一组数据。如果把学科专业划分为“文”“理”两大类的话,在大学扩招前的1997年,本科教育毕业生中,文科占31.2%,理科为68.8%;扩招后的2006年,这一比例变化为文科47.0%,理科53.0%;到了2021年,文科占比增加到51.9%,超过了理科的48.1%。可见,这些年来,文科毕业生在数量上是不断膨胀的。
对此,很多教育研究者分析认为,在大学扩招过程中,因为开设文科专业具有“投入少、速度快”的特点,所以扩文科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开设专业容易,建好专业难。一些匆匆“上马”的课程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实在很难说。更何况,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匹配,也是一个问题。
早在大学扩招初期,坊间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戏言,如今,文科学生就业难也常常成为舆论话题。因此,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看到了这种专业设置的不平衡,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高校,缩减文科是确实存在的趋势,也是务实之举。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文科无用”,更谈不上“文科衰亡”,只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优化调整。
那么,文科到底有没有用?实际上,就在同一次采访中,金力斩钉截铁地表示:“文科很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文科比理科更重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高等学府的起源都是以人文学科为中心的。时至今日,人文学科仍然在认识人类自身、塑造社会文化、建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无论如何,对于“文科危机”的热议也反映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情绪。首先,如前所述,匆匆“上马”文科专业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逐渐暴露出了问题。比如,有些文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内容空泛、缺乏“干货”,或者教师照本宣科、毫无吸引力,被学生认为是“水课”。这类课程很容易给人们带来“文科学不到东西”的错觉,显然是应该优化的对象。
其次,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揭示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何让高等教育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024年,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表示支持高校深化包括新工科、新文科在内的学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这是为了鼓励高校打破专业壁垒,培养新型人才,也是为了引导传统学科进行改革,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传统文科教育如何向着“新文科”进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当代文科研究是否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业内也已经引起许多反思。比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当代人文学科面临着五大挑战,其中包括,“全球化、区域化背景下,如何思考人文学科与不同的人文传统的关系?”“如何估价数码时代的人文学科?”“如何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这就提醒业内学者,文科研究不能埋头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特别是AI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文科研究只有积极适应并回应这些变化,才能展示出自身的价值。
诗人西川曾经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能够背很多古诗,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个大才子;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写诗的人,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个傻瓜。言下之意,当前社会对文化“守成”极为重视,对现代性创新却缺乏理解。那么,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文科教育?这同样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
总而言之,围绕文科教育存在诸多真问题,但绝不能用“文科无用论”“文科衰亡论”概括。只有把这些真问题找出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才是真正击中了问题的“靶心”,才能让当代文科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