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伙带狗赶高铁,被千万人围观!“这个第一视角看哭了……”
你能想象吗,一个盲人,可以利用手机软件流畅地剪辑视频,还能获得千万播放量。不仅如此,他成功考入大学,拿到医师执业资格。普通人眼里连生活都困难的视障人士,却将自己的日子过得闪闪发光。盲人如何拍摄剪辑视频,平时如何工作生活……今天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盲人医生汪涛和他的导盲犬叮当的故事。
今年春节前,盲人汪涛发布了一条8分钟的赶高铁视频,播放量意外破千万,收获十多万点赞。
视频中,汪涛带着导盲犬叮当抵达杭州东站北进站口时,距离发车时间只剩下十多分钟,但在站内外几位工作人员的接续护送下,成功赶上了列车。
视频很简单,平铺直叙,却看哭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留言:“原来盲人的生活可以如此鲜活!”“为铁路工作人员点赞!”“叮当辛苦了!”
感动之余,也有网友疑惑:无法看到世界的汪涛,怎么记录自己的日常,又如何用手机剪辑、配字幕、发出……
剪一个视频需要花五六个小时
盲人如何流畅剪辑视频,现场“教学”
近日,在临平区一家医院内,我见到了正在上班的汪涛——35岁的他是一名中医针灸推拿医生。
“平时腰酸不酸?这里痛不痛?”诊室里,汪涛拿着银针轻轻刺入患者腰部的穴位上,轻捻数下,刚才还皱着眉的患者表情渐渐松弛下来。在诊室的另一头,叮当安静地卧在角落里,时而抬头望一望汪涛。
“你要是有空,可以多来几趟,我帮你多推推,平时注意休息……”理疗结束,汪涛又坐到了电脑前,手指迅速地敲击着键盘,熟练地开方、打单,再笑着与患者告别。
“今天我本来是休息的,这个患者是朋友介绍来的。”说话间,汪涛脱下了白大褂,牵起角落里的叮当,出门,左拐,走扶梯上4楼,回到自己的宿舍。
宿舍不大,两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除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把吉他,大部分都是叮当的狗粮、零食与玩具。
简单给叮当喂了点水,汪涛摸着床边坐下,从口袋中掏出手机,笑着说道:“我现在平台上也有几万粉丝了,有空就会更新,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拍得怎么样,但大家好像挺喜欢看的……”
汪涛是个性格特点很明显的人,热情、开朗、能说会道,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与人交谈时,抬头挺胸,对于生活的种种过往,他并不避讳,而是真诚地说道,“就算眼睛看不见,我依然很喜欢新事物,不懂就问、就学,拍视频就是这么学会的。”
但这些对于一位全盲的视障者来说,显然要比按摩推拿难得多了。
很多普通人都玩不转的自媒体,汪涛是怎么操作的?他决定现场产出一条“教学”视频。
“就两台设备,一台小型运动相机,一台手机。”汪涛先将运动相机挂在胸前,按下开机键,相机便开始录制了,这也是他最常用的出行拍摄机位。
为了方便分辨视频内容,汪涛会用声音做标记,比如“现在是早上8点,我带着叮当去楼下散步。”拍摄完毕后,再按一下关机键,视频便自动存储在系统中。
紧接着,汪涛拿出手机导入视频素材——这并不是一款特制的手机,而是打开了手机的“旁白”功能,可以实现语音读屏。
靠着读屏,汪涛精准找到了他需要连接的相机软件,将素材下载到手机里,再点开剪辑软件开始操作。
因为有了读屏功能,手机页面显示的内容会被Siri(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以若干倍速度念出来,比如“分割、添加音频、字幕识别”等等,标点、表情、英文也会被朗读。
当读到汪涛所需的功能时,他会迅速在屏幕上点击获取,依靠震动反馈,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功能的选择。
由于“人机”读屏的语速过快,现场,即便我聚精会神,努力尝试,依然听不清具体内容,而汪涛早已适应了这样的语速,他说,没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就成了他了解世界的重要感官。
就这样,不到20分钟,一条一分钟左右的视频就成功完成了。
我和同事感到有些难以置信,汪涛似乎也“猜”到了我们脸上的表情,解释道:“现在看看是很快的,但刚开始的时候,这样一条视频我需要熬一整夜才能剪完,五六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
没有患者的时候,或是夜深人静时分,时间便是属于汪涛自己的,房间里只有手指敲击屏幕的声音和读屏软件的“N倍速”提示音。
从视障青年到预约爆满的“汪医生”
盲人医生“跨界”做短视频,照亮他人希望
汪涛并不是先天视障。“我见过这个世界。”他说。
18岁那年,汪涛在老家安徽读高三,一场医疗意外,让他的世界逐渐模糊。“一开始没意识到,慢慢地越来越严重,家里人四处求医,最终还是看不到了,哎……”意气风发的年纪成了盲人,汪涛接受不了。
“我当时成绩算好的,正常发挥能考个好大学,这下大学梦碎了,人生还能干什么?”彼时的汪涛不得不放弃学业,状态也跌入谷底。
庆幸的是,家里人一直鼓励着他,特别是乐观的母亲并未放弃,一边忙碌着家里的生意,一边照顾着汪涛,替儿子打听出路。
一年后,汪涛偶然得知,当地有盲人通过特殊教育学校考上了大学——“人生还没完呢!”就这样,2009年,汪涛成了安徽安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因为先前扎实的知识基础,汪涛学盲文特别快,不到一个月,就能熟练地读写。再后来,凭着优异的成绩,汪涛考入长春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只身北上求学。
2015年,汪涛毕业了,几经考虑,他选择来杭州试试运气——一是杭州离老家安徽更近,二是从网上了解到杭州医保体系完善,机遇更多。
在杭州,汪涛去过诊所,也创过业,从实习生做起,一步步考取执业资格证,成为如今这家医院里有口皆碑的“汪医生”。
其中的不易,汪涛并未多言,他只说,“就像是老天设的关卡一样,我把本事练完了,就通关了。”
如今,汪涛一周坐诊5天,时常预约爆满,还有了不少“回头客”。
“不过,最重要的是,这让我知道社会里还有一个属于我的位置。”汪涛说。
2019年,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记录生活的Vlog视频,其中大部分创作者都是普通用户,这给了汪涛灵感。就这样,靠着网络教学视频和智能手机的语音辅助功能,汪涛一点点摸索起了视频拍摄与剪辑。
汪涛告诉我,一开始捣鼓剪视频时,也有同样视障的朋友问:“这东西这么麻烦,你弄它干吗?太费精力了。”但汪涛不怕麻烦,1分钟、3分钟、10分钟……渐渐地,在社交平台上,汪涛靠着一条条普通又特别的日常视频“圈”住了天南海北的粉丝。
有视障人士因此受到鼓舞,私信汪涛说,希望能像他一样积极乐观地生活、工作。
“没有它之前是不敢出门的”
导盲犬叮当不仅是眼睛,更是家人
汪涛的宿舍外,有一处大天台,他每隔一天就要在这里给叮当梳毛。
“叮当,躺下。”汪涛蹲下抚摸着叮当,叮当看起来也十分享受,闭着眼睛,躺在地上“翻肚皮”。大约过了10分钟,全身梳毛“SPA”完成。“叮当,起立!”听到指令的叮当立即起身,在汪涛身侧甩了甩毛发。
叮当是一只专业的拉布拉多导盲犬,今年5岁了,由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培育。2022年,经历了三四年考察期、排队期,汪涛如愿领取了叮当。
根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目前,我国共有1731万位视障人士,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导盲犬稀缺的主要原因是其培育成本高昂且过程复杂。
而由于数量有限,申领者须具备各项严格的考核条件,足够幸运的话,等上几年,能成为万里挑一的导盲犬主人。
从这个角度说,汪涛是个“幸运儿”。
采访当天,汪涛带着叮当出了趟门。“叮当,起立,我们出门。”
听到汪涛的指令,原本趴着的叮当闻声而起,蹲坐在地上,它知道自己即将进入工作状态。汪涛熟练地来到叮当身旁,蹲下,给它穿上导盲鞍与工作服,一切就位。
“叮当,去找电梯。”汪涛牵着绳,灵敏地叮当在前方带路。它轻巧地绕过柱子,穿过长廊,领着汪涛来到电梯门前。“像我的话,上楼梯比较谨慎,走得比较慢,它走一步就会等我上一步,很有灵性的。”
医院门外是一条马路,路不算宽,来往的车辆不少。叮当一路带着汪涛沿着盲道走到前方的斑马线边,乖乖停下脚步,直至两侧没有来车,叮当才继续向前。
医院到地铁站大约1公里的路程,汪涛和叮当走了半小时。
“只要不是非常复杂的路况,叮当都是没问题的。”这两年,因为叮当的到来,汪涛似乎有了一双生活的“眼睛”,胆子也大了不少,越来越敢独自出门了。
在社交平台上,汪涛记录了他和叮当穿梭于杭州东站、萧山机场以及外省景区等经历。
印象最深的一次,汪涛和叮当来到了海边,向往大海的他试着靠近海水,此时,一个海浪扑了过来,毫无防备的汪涛瞬间失去了重心,摔倒在沙滩上,叮当立刻咬住牵引绳,使劲地将他拖回安全区……
“不知道你们懂不懂,它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汪涛说道。
当然,只要带着叮当出行,总能吸引到许多好奇的路人,此时,汪涛就成了“社牛”,笑眯眯地向大家科普:路上要是碰到导盲犬,最好不要呼唤、不要抚摸、不要喂食等,那会破坏导盲犬的注意力。
这个春天,汪涛计划带叮当去一趟上海迪士尼乐园,“等天气暖和一点,叮当最爱往外跑了。”
“现在出远门还会紧张吗?”我问。
“哎呀,这对于我们来说太小意思啦!”汪涛说话时,脸自然地转向我在的方向,那双看不见光的眼睛笑成了一道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