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二新传人: 非遗江湖里的“扫地僧”与“发明家”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刘颖 林苑苑

都市快报讯  有人用铜丝织出星辰大海,有人把评书讲成“4D电影”——杭州新晋的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手握千年绝技,玩起跨界来比00后还潮。

他们每一位,都是我们杭州人的老朋友了。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这批名单共942人,杭州共12人上榜,涉及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五个类别。

这12人分别为古琴艺术(浙派)徐君跃、杭州评话王德新、独角戏黄宪高、剪纸(桐庐剪纸)刘莲花、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陈伟明、蚕丝(杭罗)织造技艺洪桂贞、绿茶(西湖龙井)制作技艺樊生华、花边制作技艺赵锡祥、严关东五加皮酿酒技艺钱建华、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丁光明、传统中医药文化申屠银洪、铜雕技艺朱军岷。至此,杭州市共有46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徐君跃

生于古琴世家,浙派古琴的领军人物

“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之一。近期获得“古琴艺术(浙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的徐君跃,正是浙派古琴徐氏一脉第三代传承人。

事实上,他早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同名主题曲MV中出现过。“奏一曲魏晋风韵,广陵清晖,精雕细琢美……”在青山竹林间抚琴的大师,正是徐君跃。

徐君跃出身古琴世家,其父徐匡华、祖父徐元白都是浙派古琴的重要角色。尤其徐元白,被称为新浙派古琴开创者“重振浙派第一人”。徐君跃自小在熏陶下长大,先后师从姚丙炎、龚一、吴文光等古琴名家,又在北京攻读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学位。

他创作的《湖畔枫吟》《西湖梦寻》等曲目都是以杭州西湖景色为主题的,还花费整整十年的时间编纂《天风琴谱新编》,让尘封多年的古琴名曲得以“复活”。

王德新

以醒木为令旗,守一方方言江湖

“杭州评话”对许多杭州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个顶顶陌生的词,实际上,这门手艺又称“杭州大书”,起源于南宋,至今已经发展了八百余年。

明末清初,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逐步形成,一般都采用单人表演方式,以杭州方言说表。流传至今,杭州评话的传人所剩不多,而王德新老先生正是杭州评话·温古社中极具影响力的演员。

王德新老先生擅长说表,博采众长,深沉隽永,精气神足,不仅能演出的传统长篇书目甚多,而且善于创演新编书目,代表书目有《大明英烈传》《济公案》《彭公传》《岳飞传》《东鉴寺斗智》《江南药王胡雪岩》等。他擅长通过深沉含蓄的谈吐,良好的语言节奏来把握表演张力,并赋予传统故事时代气息,风格独树一帜。

黄宪高

一人即舞台,独创滑稽+越剧的表演

独脚戏,又称“滑稽”,由“小热昏”发展而成。而杭州方言称“角色”为“脚色”,“小热昏”因为一个人表演而无其他“脚色”,被称为“独脚戏”。

黄宪高老师表演的独角戏,嗓音高亢响亮,擅长绍剧、越剧等地方戏曲,极富特色,由他首创的独脚戏《滑稽越剧哈哈笑》至今广受喜爱。而且,他还是《滑稽越剧》的创始人,擅长表演滑稽戏、独脚戏、小品、说唱,把滑稽戏与越剧、绍剧及新、老、中、外的流行歌曲串在一起,亦真亦假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笑料迭出。

刘莲花

从闺阁绣剪到艺术殿堂

据考证,桐庐剪纸这门艺术最早出现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作为中国南方剪纸的典型代表,桐庐剪纸和富春江山水一样玲珑剔透、含蓄华丽。

到了现代,桐庐剪纸更是突破“女红”的限制,借鉴了国画、木刻等艺术表现手法,扬长避短,衍生出山水剪纸。自此之后,民间技艺登上大雅之堂。

1995年,刘莲花开始学习桐庐剪纸,至今已有30余年。她的剪纸技艺,既融合了乐清细纹刻纸的细腻,又保留了桐庐山水剪纸的凝练,集各家所长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作品有《南宋新老御街》《新西湖三十景》《钱塘江》《潇洒桐庐》等。尤其是《南宋新老御街》这幅剪纸作品,创作历时八个月,用上亿刀刻画出南宋御街的繁荣。

陈伟明

41年锤炼,一个匠人与五把剪刀

相信大家对张小泉剪刀都不会陌生,作为杭州知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与孔凤春“杭粉”、王星记“杭扇”、都锦生“杭锦”、宓大昌“杭烟”,并称为“五杭”。

这门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诞生过许多知名大师。 施金水、徐祖兴等都是这门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这个传承人名单上再添一名大家,陈伟明。

陈伟明锻制剪刀的生涯从20岁开始,至今已有41年。他师承施金水,承继了师傅的技艺,善于锻制“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经典民用剪刀,还融合了现代产品理念,开发出多款创新产品。

洪桂贞

50年机杼声中,一个家族与杭州的凉夏

“绫罗绸缎”,是我国丝织物的代表性品种,原料都是蚕丝,不同点在于纺织技术。其中,杭罗织物因大多产于“丝绸之府”杭州,故又得名杭罗。据史料记载,杭罗常在夏天被制成贴身的打底衫,轻薄凉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百姓人家都竞相追捧。去年,因为杭罗的“冰镇”效果,让这门技艺再度“翻红”。

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两类: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其中,邵家是杭罗家族传承的代表。洪桂贞就是邵家杭罗织造技艺传人,有着近50年的杭罗纺织经验,是杭罗大师邵官兴的妻子。

朱军岷

铜雕界的炼金术士

朱军岷师从其是中华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是老字号“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杭州河坊街上的现存于“江南铜屋”就是朱氏父子的作品。德寿宫博物馆的正殿慈福宫也出自朱炳仁和朱军岷之手。

铜雕技艺到了朱军岷这一代,顺应时代潮流变得更加“时尚而轻灵”。他从日本民间不知名老铜匠和美国华裔雕塑家吴信坤身上学到了铜的热处理办法。回国后,朱军岷就研发出了铜崭新的“热着色”技法,能做到给铜表面上色。

在朱军岷手中,古老而沉重的铜工艺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樊生华

千手炒出龙井魂

13岁时,樊生华就跟随爷爷樊金龙、父亲樊炳珊学习炒茶。在长期的实践与钻研中,樊生华独创发明了一套西湖龙井的“炒制手法”,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多次在炒茶大赛中斩获佳绩,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湖龙井炒茶大师”的美名。

从小就在茶香中熏陶长大的樊生华,对西湖龙井的炒制有独特的理解,对西湖龙井的发展前景也有独特的考量。

一直以来,他坚持推动茶企业的数字化。不但尝试在自家茶园里引入无人机运输肥料等重物,还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让智能化、机械化进茶园”的相关建议,推动茶园管理更加智能化。

赵锡祥

从被迫承担“责任”到主动谋求变化

花边工艺的脱胎于外国的“万缕丝”工艺,传入我国后,经过一系列的本土化改良,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手工艺品类,归属于抽纱大类中。民国时期,这一技术迅速在萧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赵锡祥出生时,萧山花边产业链就已经发展到较为完善的地步,他的父亲办了一家花边厂,他的哥哥也作为业务员负责厂里与挑花工直接打交道的业务,耳濡目染之下,赵锡祥对花边制作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如果说一开始,赵锡祥进入这一行是出于责任心,之后的他就是真切地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来,赵锡祥学习了台州垫绣的工艺,将其与萧山花边结合,创作出至今仍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的“万缕丝全雕镶边台布”。

钱建华

为了酿酒,练就一身好酒量

钱建华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他从18岁通过招考进入致中和酒厂后,在酿酒这一行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岁月。

有趣的是,他初入酒厂时酒量并不很好,在酒窖里待得久一些就会被酒气熏得面红耳赤。后来他开始逐渐锻炼自己的酒量,刻苦钻研酿酒技艺,开展对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的研究。

后来,钱建华参与起草《严东关五加皮酒》国家标准。同时在《食品与发酵工业》杂志上发表了《功效成分骨架在新型五加皮保健酒开发中的应用》,其关于《五加皮类中药保健酒品质控制和精加工养分技术研究》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丁光明

从小学徒到制药大师

丁光明和胡庆余堂的缘分,从17岁时就开始了,一开始跟在制药师傅后面打杂,后来才被选为制药学徒。

中药的炮制是个流程复杂且细节也不容许忽视的事情,因为每样药材都有自己的特性,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珍珠粉,因为遇高温容易腐化,所以原本只能在三九严寒之时制作。丁光明发明了制粉时加入低度酒精的办法,一举解决了珍珠粉季节生产局限性的问题。

现如今,尽管老底子的手工技艺逐渐被数字化生产线取代,但手工泛制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如今的丁光明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坚持传播手工泛丸技艺。

申屠银洪

“学术型”的非遗技艺代表人

申屠银洪从事桐君传统中药文化传承工作近40年,在中药材真伪鉴别、基源鉴定和炮制过程控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和钱建华老师一样,申屠银洪也是个“学术型”非遗技艺代表人,他撰写发表《现代发酵技术在提高红曲饮片中的运用 》等多篇论文,并在中药的生产上有多项专利。

另外,申屠银洪还负责筹建了国内第一家以“桐君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药祖圣地桐君中药文化,是世人领略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园地。

对这些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你有了解吗?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