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是“数字游戏”,健康才是终极目标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张姚玲

最近“国家喊你减肥了”的话题特别火,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将减肥议题提升至国家健康战略层面。然而,身边还是有不少人,尤其是女士仍陷入“数字焦虑”——盲目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值,甚至以极端节食、过度运动为代价,最终损害健康。当减肥成为一种“内卷”,我们更需要回归本质:科学管理体重,追求的是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而非短暂的“瘦身胜利”。

减肥是健康管理,不是身材竞赛。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明确指出,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相关,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其防控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一环。浙江等地率先推出的“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更将目标锚定于“四高一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和超重肥胖)的共防共治,倡导数智化、家庭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这些政策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减肥绝非个人形象的“面子工程”,而是全民健康的“里子需求”。可是呢,现实中“七天瘦十斤”“断碳断糖”等极端方法仍大行其道。部分患者因盲目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或因过度运动引发关节损伤,甚至陷入“越减越肥”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逼近50%,但“一刀切”的减肥方式,反而可能加剧健康风险。

注重“管住嘴”与“迈开腿”之间的平衡。减肥的底层逻辑是能量平衡,但实现这一目标需兼顾科学与人性化,所谓的吃动两平衡。先说说吃:减肥其实有三种理解(减肥、减脂,减重),这并不是“饿肚子”,而是“会吃饭”。在饮食中适当地调整“配置”,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其实很多居民对“低盐低油低糖”存在误解,误将“清淡”等同于“寡淡”。实际上,合理膳食需增加全谷物、蔬果和优质蛋白的比例,通过调整进餐顺序,如先吃蔬菜吃到饱,然后吃主食,自然会控制食量。在浙江省的方案提出的“三少六多”饮食模式(少精制主食、红肉和油盐糖,多粗粮、果蔬、坚果等),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地。再来说说运动:适度优于强度,坚持胜于突击。每周150分钟中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等再结合力量训练,是国际公认的科学方案。但部分人误将运动等同于“暴汗燃脂”,忽视个体差异。浙江省体育局推出的“好社区运”运动健康中心也是为全民科学健身提供了场地、设备、人员的支持。

让健康管理这个事能够“触手可及”。政策出来了,落地很重要,这个“最后一公里”到底是否能够触底。在浙江方案中,社区医生、家庭签约服务、健康小屋等设计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体重管理支持。一些街道专门推出了“21天健康生活方式训练营”“21天运动康养训练营”等,让家庭成为健康管理的第一阵地;在青少年层面,学校落实“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从儿童期阻断肥胖代际传递。

国家喊你“减肥”这件事,本质是呼吁一场健康生活方式的革命。与其纠结于体重数字,不如关注腰围、体脂率、血压血糖等综合指标;与其盲目追随网红减肥法,不如在医生、营养师、体育指导师的科学指引下找到适合自己可持续的“生活配方”。唯有将科学管理融入日常,让健康成为习惯,才能真正筑牢“健康中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