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宇宙握手”:莫干山天文馆的陨石奇缘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沈晓颜

莫干山,得名于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夫妇在此铸剑的传奇故事。传说中,铸剑原料中的陨铁是宝剑铸成的关键。如今,在莫干山脚下的莫干·庾街艺术公社,主要收藏陨石的莫干山天文馆静立山间。

这座天文馆,没有未来科技感,也没有高大上的天体模型。“筹办这座天文馆的初心很简单,想把自己收藏的陨石分享给更多的人,为小朋友种下科学的种子,让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停下脚步,仰望星空。”莫干山天文馆创办人冯德昭说。

借星辰碎片和宇宙对话

莫干山天文馆目前展出四十余种藏品,形态各异的陨石,以及与之相关的照片、信件、票据和手稿组成了贯穿过去和未来的故事线,构建起一个科普与探索的空间。

天文馆二层展厅入口正中的位置,摆放着一块1969年落在墨西哥的Allende陨石。冯德昭用这块石头作为整个天文馆脉络的开端,向大家讲述这块陨石如何帮助人类追溯太阳系的年龄。

“这块陨石表面的白色斑块,被称为钙铝难熔包体,是太阳系中最早形成的固态物质。科学家由此判断,太阳系的年龄大概在45.67亿年,我们可以通过Allende陨石了解太阳系早期的状态。”讲解这些天文知识时,冯德昭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馆内最重要的展品之一是来自“吉林陨石雨”的原石。这场陨石雨发生在1976年的吉林北郊,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罕见的陨石雨。在这块“吉林一号陨石”旁,有亲赴现场勘探陨石坑的科学家手稿原件和报道这一天文事件的《人民画报》。

展馆内,一块2022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铁陨石以其独特的外形吸引了众多目光。它的轮廓恰似一只从宇宙深处伸出的手,在向人类发出跨越星际的邀约。冯德昭为它取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想象的名字——“和宇宙握手”。在他眼中,参观天文馆就像是与宇宙展开一场对话。“你与它握手的瞬间,仿佛能触碰到太阳系跳动的脉搏。”

每天迎来上百名观众

冯德昭,这位土生土长的德清“80后”,曾经的职业轨迹与天文毫无交集。12年前,他还是上海一家知名外企的机械工程师,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几位陨石发烧友,从此深深着迷,彻底改变了职业方向。如今在互联网上,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陨石猎人”。

在天文馆二层展厅的尽头,一块硕大的三角形状陨石切片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其光滑的金属表面泛着“科幻感”的银白色光泽。它是世界闻名的“约克角陨石”的一部分。1818年,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在格陵兰岛首次发现“约克角陨石”的踪迹,此后,它便成为了全球天文界关注的焦点,其主体现保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而冯德昭收藏的这块切片,来自1963年被发现的第四块“约克角陨石”。

“实际上,我有幸收藏了两块这样的陨石切片,另一块如今安家在上海天文馆。”提及此事,冯德昭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冯德昭之所以把天文馆落在莫干山,也源于这座名山与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海拔较高,视野开阔,空气对流稳定,是理想的天文观测点。

天文馆开幕至今,每天迎来上百名观众,其中既有专程前来的天文学爱好者,也有中小学的师生,还有路过的游客。

冯德昭介绍,他还将谋划一系列天文科普研学课堂,延续和拓展在天文馆里没有讲完的宇宙故事,让科普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