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流量时代“网红”导师假面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近日,考研辅导教师何凯文晒考研英语(一)成绩89分,遭公开质疑造假一事引发关注。3月8日,何凯文发文道歉,称其实际成绩为71分,此前发布的89分成绩确系虚假成绩。
当何凯文在道歉文字中写下“71分”这个真实数字时,这位昔日被奉为“考研教父”的网红导师,亲手戳破了精心构筑的高分幻象。这场闹剧绝非个例,而是在线教育资本化浪潮下,教育异化为流量游戏的缩影。
在知识付费的跑马圈地里,在线教育机构深谙“人设经济”的财富密码。他们利用考生的焦虑心理,用工业化流程批量制造“逆袭神话”:将普通教师包装成“押题圣手”,将应试技巧神化为“通关秘籍”,将考研分数宣教为“成功图腾”。某机构内部文件显示,其“名师打造计划”包含人设定位、话题营销、数据维护等12个标准化流程,俨然将教育当成了娱乐工业。
这种“造神运动”制造出吊诡的认知悖论:真正的学术教育让位于表演性教学,知识深度败给段子密度。当某讲师在直播中声称“熟读我的模板,作文必拿25+”时,本质上是在用确定性承诺消解学习过程的复杂性。教育研究显示,这类“技巧至上”的辅导模式,导致近40%的考生陷入“模板依赖症”,在复试环节暴露出学术能力的严重缺失。
在线教育资本构建的“导师-信徒”关系,正在重塑知识传播的伦理边界。某头部机构要求签约教师每周必须完成5场直播、产出3个爆款短视频,将教学简化为“知识快消品”。在这种高压下,部分教师从“解惑者”异化为“表演者”,不得不通过成绩造假、学历注水来加固“神坛”。
当何凯文在课堂上引用“横渠四句”时,这种撕裂的价值观达到顶点。从“为往圣继绝学”到伪造考研成绩,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断裂,折射出商业逻辑对教育伦理的侵蚀。更值得警惕的是,某调查显示68%的00后考生认为“导师分数代表教学实力”,这种认知错位正在消解学术评价的本质意义。
打破在线教育“流量即正义”的恶性循环,需要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从学术背景、教学实效、学生评价等多个维度建立动态评估模型,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存证。这种去中心化的评价机制,能让“网红滤镜”无处遁形。
线上教育监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防护网。建立教师资质动态审核机制,要求机构定期公示教师真实成绩与学术成果;推行课程质量认证体系,由第三方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完善《在线教育服务规范》,将虚假宣传纳入信用惩戒范畴。
在这个知识获取空前便捷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重拾对教育的敬畏。当某位教师不再需要靠PS成绩单证明价值,当考生不再沉迷“七天逆袭”的神话,当在线教育机构停止制造学术偶像的流水线,真正的教育之光才能照亮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