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金华道情:父子两代传承人的坚守
唧嘭、唧嘭、唧唧嘭
“日头高照岭下朱,顺风顺水真宝地!地形地貌真稀奇:两座高山平地起,一片平阳大市集,中央一条八仙溪。好山好水好名气。好比一个大美女,躺在地上喷仙气……”大年初五,金东区岭下镇坡阳古街上的坡阳书堂内,一如既往地热闹开唱。
堂内男女老少齐聚,满是期待,金华道情传承人朱跃文身着一袭红色长衫,身姿挺拔,他怀抱渔鼓,手持简板,随着那清脆悦耳的“唧嘭、唧嘭、唧唧嘭”节奏,正式拉开了演出的序幕。
朱跃文说,他常年在这里表演,有时哪怕只有一个游客有兴趣听,也会表演。正月,每天上、下午各两个小时,都有表演。
道情,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曲艺,又称“竹琴”“渔鼓”“唱新闻”“劝世文”等,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等并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
道情以简单的情筒和竹板为伴奏,一人分饰多角,演绎着源于金华民众生活经历的故事,曲目多达几百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跃文的父亲朱顺根80多岁了,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小时候因家境贫寒,15岁的朱顺根在师父那里学了1年的道情,之后又随着师父唱了3年。朱顺根说,在那个年代,学道情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徒弟拜师学会后,必须跟随师父说唱3年才可独自谋生。
“很辛苦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学会唱道情。”朱顺根说,在那个完全靠手艺谋生的年代,师父和徒弟之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等到师父年纪大了,嗓子不能唱了,10多年里,我都把他带在自己身边。只要有我一口吃的,他就不会饿着”。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道情说唱,朱跃文在13岁时技艺已颇为娴熟。与父亲不同,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浓厚的金华地方文化融入作品,并融入流行演唱、快板等多种表演方式。
如今,来找朱跃文拜师学艺的也不少。其中一个徒弟陶新辉是在抖音看到朱跃文的表演被道情吸引的。他说:“自从拜师学了道情,麻将都不怎么去打了,到处去表演,感觉生活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