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金华木版年画博物馆过年很忙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黄捷

用色温润淡雅,体现江南人的独特审美

近年来,曾经一度消失在江南地区的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独属于江南的年画有何特别之处?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位于金华市的木版年画博物馆,感受那份浓郁的江南年味。

金华市木版年画博物馆位于金东区塘雅镇,占地1.2万平方米,由金华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黄菁菁于2014年创办。馆内珍藏了3000余幅木版年画和1000多套年画刻版,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孤本年画和刻版。

“快过年了,我们这里特别忙。”副馆长兼金华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黄根法正忙着为木版年画上色。见有访客,他脱下工作服,热情地带我走进博物馆,“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我们已经收到了4万余幅国内外订单,许多订单是为我国驻外大使馆准备的,作为新春贺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一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对放大版的文门神年画。

两位门神身着长袍,头戴官帽,双手各捧一盘,盘上盛一爵,“爵是一种酒器,因为皇帝常常用爵盛酒赏赐功臣,所以古人就用它表示‘晋爵’,用官帽表示‘加官’,它表达的是对新年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愿望。”

黄馆长说,这幅年画具有金华浓版木版年画的典型特征:“图案采用斑点块状上色,用色温润淡雅,与北方年画的鲜艳热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江南人的独特审美。”

馆内展出的《锦香亭前后本》年画,乍一看,更像是连环画,很是特别。

“这是清代年画,根据我们金华著名的戏剧家李渔的抄本故事创作的。”年画纸色旧黄,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出《锦香亭》里才子佳人在战乱中几经悲欢离合,终成眷属的故事。

金华木版年画是一种将吉祥文化与“画刻印”三技一体的雕版套色印刷相结合的技艺,在2016年就被列入了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雕版陈列区,黄馆长详细介绍了金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我们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画、刻、印、晒四大类,每类又可细分为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对手艺人的技艺有着严苛的要求,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其中,刻和印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刻讲究刀法,印注重配色,画面追求线条流畅,塑造的年画人物形象细腻生动。金华木版年画在我国年画流派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地位,它孕育于汉唐,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曾广泛分布于浙江中部的金华、衢州一带。

据史料记载,浙江在五代吴越时期就是木版画比较发达的地区,至宋代,金华已经是全国木版画的中心之一。

在黄馆长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木版年画衍生品,如印有年画图案的摆件、手机壳、冰箱贴、文化衫、镇纸、书签、红包……深受游客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