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搭桥”为恶性胸腺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都市快报讯 “我什么症状也没有,怎么会是肿瘤呢?”两个月前,54岁的李先生在体检时发现胸腔纵隔内长了一个“瘤子”,当地医院的医生检查后告诉他,很有可能是肿瘤,且比较棘手,建议他立即到上级医院就诊。
李先生十分着急,四处打听后,慕名来到了浙大二院胸外科范军强主任医师的门诊。
已经侵犯重要的血液通道
切除难度却非常大
范军强主任仔细查看了李先生的检查报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这个“瘤子”来者不善,很可能是一例胸腺恶性肿瘤,且已经侵犯了人体重要的血液“回心通道”——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又称头臂静脉)。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范军强主任为李先生实施了CT引导下的病灶穿刺,穿刺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这是一个恶性程度极高的胸腺肿瘤(胸腺鳞状细胞癌)。
“胸腺的位置比较特殊,与心脏周围众多重要血管、神经等在狭窄的空间里纵横交错,解剖结构复杂、联系紧密,一旦发生恶性病变,完整切除的难度很大,且很可能影响患者正常的血液循环功能。”范军强主任表示,因为李先生的病情复杂,考虑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需要联合麻醉科、肿瘤科等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后再制订后续诊疗计划。
既要完整切除肿瘤
又要保证血液回流
一根人工血管
解决两个问题
经MDT讨论,医生决定先为李先生行新辅助化疗,等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
两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结束后,李先生的肿瘤明显缩小,已经符合手术条件了。不过,由于肿瘤周边血管交错,且两条重要静脉都已受到侵犯,要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证血液回流不受影响,对医生的技术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人体的血管是一个大系统,复杂精密,虽然血管重建手术的难度极大,但人体的代偿功能也不可小觑,这就需要医生权衡利弊、精准评判患者的血管走形和代偿情况,果断取舍,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反复考量和斟酌后,范军强主任提出,可以用一根人工血管进行“搭桥”,这就能够同时解决肿瘤切除和血液回流两个关键问题。
术前,范主任及其手术团队做了缜密的讨论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麻醉手术部提前准备了人工血管、抗凝药物、红细胞备血等材料。
手术持续了两个小时,范军强主任通过正中开胸的方式,为李先生做了纵隔肿瘤切除、肺部分切除、双侧胸腺切除以及无名静脉置换等,在完整切除胸腺肿瘤的同时,果断离断受压的上腔静脉,保护了患者的奇静脉弓,并通过一根人工血管将左无名静脉和右心耳连接起来,就像“搭桥”一样,保证了回流血液的畅通无阻。
术后,李先生很快康复出院,目前一切如常,仍在定期复查中。
他说,以往只听说过心脏上的细小血管可以“搭桥”,没想到大血管也能“搭桥”,是“范主任精湛的手术技术给了我新的希望”。
早期不易察觉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胸腺癌
范军强主任所在的胸外科,年手术量近9000台,其中有不少是复杂高难度手术,比如微创胸腔镜肺叶切除、巨大纵隔肿瘤切除、巨大胸壁肿瘤切除、胸骨肿瘤切除重建等。
从临床情况上来看,胸腺癌的发病率并不算高,但这种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易被察觉,还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很多来就诊的胸腺癌患者,都是因为体检、到其他科室就诊等一些偶然机会发现的。”范军强主任表示,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咳嗽、气促、胸痛、胸闷等症状;肿块进一步长大,会压迫和侵犯周围的大血管(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这称为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颈部、胸部、面部和上肢水肿,声音嘶哑,头痛头晕,眼睑下垂,面部无汗等特殊症状,且在平卧时加重。
对于未发生广泛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病例,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目前胸腺肿瘤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微创胸腺切除术和开放胸腺切除术,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微创手术治疗,对于膈神经、无名静脉或其他大血管受累等高度怀疑纵隔结构侵犯的患者,最好接受开放手术治疗。
据统计,国内胸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为47.9%。国际上,胸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55%。
“胸腺肿瘤如果早期发现治疗,往往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更快,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小。”范军强主任建议,一旦发现胸部有肿块,一定要予以重视,经专业评估需要切除的患者应尽早手术,避免肿瘤不断生长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的新目标,始终以创新为引擎,以“攻克疑难杂症、解除百姓痛苦”为己任,解决别人没解决的难题,回答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坚定步伐向世界一流医院迈进。
他们领航医疗前沿,将先进诊疗技术与精准医学深度融合;他们探路医学未知,以科研为动力,推动医学进步;他们勇攀医学高峰,不断突破自我,为医疗事业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