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作业熔断”需家校共同努力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课业负担重”“睡眠时间少”“作业减负”等成为舆论关注热词,那么,“作业熔断”能否真正落地?
为了改善学生的睡眠状况,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学校都推出过类似“作业熔断”机制。比如2018年,杭州上城区、拱墅区先后发布倡议书,提出“晚十点,不作业”;2023年,宁波市卫健委、教育局印发《宁波市中小学“睡眠改善行动”工作方案》,试行“作业熔断”。
推行“熔断”机制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校面临升学压力,可能会通过提高作业量让学生提升成绩。另一方面,不少家长担心作业熔断可能造成孩子故意拖延时间、“摸鱼”写作业等情况。还有家长担忧其他家庭没有遵守“作业熔断”,久而久之会拉开学生成绩的差距。如何平衡学习和睡眠的关系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
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作业管理监督体系。教师作为布置作业的主体,直接决定了作业量、作业难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合理安排作业强度,“精讲精练”,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适合大部分学生。针对部分难以完成作业的学生,应查明原因,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当课后作业“量身定做”,学生们才会真正有所获。另外,学校应关注教师的课堂效率,指导并监督教师合理布置作业。
实现多方联动,制定可行性方案。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目前,对于中小学生作业时间的规定非常明确,即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但是,也有家长反映,老师布置大量的作业,导致孩子每晚做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作业,严重影响睡眠。从目前来看,作业“熔断机制”要想不流于形式,必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奖惩机制。比如,教育部门要求学校落实作业管理规定,并以此对学校进行考核。学校若未按规定落实的,需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应有处罚措施。
转变教育思维,避免贩卖焦虑。作为家长,需转变教育思维,理性看待孩子学习成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攀比,合理看待孩子的作业量,如有疑问,与老师保持沟通,避免贩卖焦虑。
作业熔断,不能只是说说而已,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其“熔而不断”,从而为孩子们减负,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