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低质量内容“蛀”坏你的大脑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陈周滢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了“2024年度词汇”“脑腐”(brain rot)一词从多个候选词中“脱颖而出”。所谓“脑腐”,并不是物质层面上的大脑腐烂,而是指“过度消费琐碎或低质量内容(尤其是互联网内容)而导致人的精神或智力状态恶化”。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我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发布、获取信息。然而,在极度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质量、真假难以把控的难题。当这些信息铺天盖地地朝我们涌来,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被空洞、毫无营养价值的“快餐式”信息占据。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比起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很多人会更倾向于选择短平快、能即时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的信息。那么,市场也会相应调整,生产更多低质量的内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脑腐”无度蔓延。牛津大学出版社表示,“脑腐”一词凸显出“人们对于过度消费低质量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内容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担忧”。在我国互联网平台,诸如“短视频刷多了,注意力越来越差”“离开网络热梗,我好像不会说话了”等担忧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遏制“脑腐”现象的蔓延是时候被提上日程了。

“脑腐”现象的产生,固然与科技发展、社会结构、经济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但要避免深陷“脑腐”的泥淖,最重要的是个人要有所觉醒与行动。对于自制力有限的普通人而言,完全隔绝互联网上的低质量内容并不现实,毕竟这些内容偶尔也能带来一定的快乐与放松。因此,我们最先要做到的是控制接触低质量内容的时长,有意识地多接触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内容,避免自己长期处于仅接收信息但不处理、输出信息的状态。其次,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定期进行文字输出,学会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依赖表情包、网络梗……

人类与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思想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即使是成长背景完全一致的两个人,其思想都是有差异的,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在浩瀚的大数据中学习和复制的。因此,我们要警惕那些低质量的内容并积极采取行动,防止它们如同蛀虫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逐渐沦为没有内核的“空心人”。